•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面试题 > 正文

    中国感恩教育研究情况调查

    时间:2021-01-18 21:00:2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馟i5^5m5^O4i]Ӎf总结,并为未来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全部来自中国知网(CNKI)2002~2013年所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库,以“感恩教育”为检索词在“篇名”检索项中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888篇,其中硕士论文78篇,博士论文0篇。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对上述检索文献的分析。

    一 感恩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1.各年限文献量变化趋势

    经过统计分析,各年限感恩教育的公开论文发表数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之前没有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公开发表文献,2002~2013年,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数量很少,不超过5篇;2004~2007年是增幅最大的时间段,平均每年的增幅在381%左右;2008年较之2007年公开发表数量有所下降,然而,2008~2010年其数量又表现为新一轮的增长,其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在57%左右,其中2010年达到了单年发表文献量的最大值,为322篇;2010~2013年,每年的文献数量基本持平,平均在300篇左右。概括而言,从2002~2013年,各年发表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4年的起步阶段,此阶段论文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2004~2010年的交替增长期,此阶段的论文发表数量以2008年为中界点,表现为两次交替持续增长,其增幅也是惊人的;第三阶段为2010~2013年的稳定发展阶段,此阶段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虽然稍有下降趋势,但其波动不大,每年控制在300篇左右。

    2.作者及其研究成果的类型

    通过对所有文献作者的统计分析及其文献的类型进行分

    析,得出以下结论,见下表。

    如表所示,从研究者的职业来看,研究者包括高校师生、中小学教师、社会记者以及其他社会职业,其涵盖的社会成员较为广泛,研究的问题涵盖感恩教育的各个方面,感恩教育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高校师生人数为1264人,占所有研究者比重的48%,是研究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其中硕士生人数78人,占高校研究者比重的6%。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人数为621人,所占研究者总比重的24%,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在校中小学生感恩缺失的状况。社会报刊从感恩教育伊始就对其关注有加,在可供考证的报纸当中,其作者有508位,占研究者总体比重的19%,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对即将作为社会人的在读学生的感恩缺失进行曝光,以社会记者的身份见证中国感恩教育的现状。其他人员的人数为227人,占总体比重的9%,这些人既有社会中的医生、政府人员等,也有文献资料无法考证的其他身份的群体。

    从文献所从属的类型来看,在所有的公开发表文献中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的占到了17篇,其中15篇为2010年之后发表的,表明了近年来,中国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深化,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正在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

    对感恩教育所有文献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见图2),其结果表明,通过实证(调查或实践)的方法进行的研究文献有102篇,占文献总量的5%;通过分析案例展开的研究文献有66篇,占文献总量的3%;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展开的研究文献有22篇,占文献总数的1%;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开展的研究文献有78篇,占文献总数的4%;通过报纸报道的研究文献有128篇,占文献总数的7%;着重于从推理的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文献有1514篇,占文献总数的80%。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看,中国现行的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法倾向于理论研究,缺乏与国外感恩教育研究状况的比较研究,也缺乏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难以为中国感恩教育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二 感恩教育研究建议

    1.变研究的数量为研究的质量

    从十二年内有1888篇的研究文献,从感恩教育文献数量上看是惊人的,但经过深入研究便会发现,现有的研究多数还处于表层的分析状态,并未就感恩教育的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拓展延伸。其研究内容的肤浅,导致有价值的文献数量不多,且很多文章研究的领域存在重复现象,文章也仅仅是字词的堆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要将感恩教育的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同时拓宽研究的视角,从多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感恩教育的实质。(2)要对众多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整合,使零散的文献得以系统化,以便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情况形成系统的认识,以避免后续研究的片面性、盲目性。

    2.在方法上,应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感恩教育从实证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还是非常少的,相关文献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多数文献是根据研究者搜集的资料,或者是一些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做出的主观推导或者判断。其实,这也是中国科学研究发展的通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学科中心和问题中心。学科中心不太注重教育实践发展的实际,主要从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问题,层层展开,推理、演绎得出结论,有独特的话语体系,讲求结论、观点的自洽性;问题中心研究范式一般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研究方法,形成教育理论。因而研究总是不可避免地推导出感恩教育的应然面貌,而不是中国感恩教育的实然状况。因而,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就难以起到指导感恩教育实践的效果,而就感恩教育的本身而言,它是重实践和操作的,只有在真正的投入、亲身的体验之后,才能体味到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在以后的感恩教育研究中,应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证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感恩教育。

    3.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

    从感恩教育的起因来看,它是一种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往往具有复杂性。因而感恩教育的形式也绝非仅仅通过教化和思想的灌输,应跳出教育的圈子,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而从研究思维的转向来看,后现代给我提供了看问题的全新的视角,感恩教育并不是“感恩”与“学生”的二元结构对立,任何事物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基点,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应当允许多种不同解释的同时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多元的普遍主义,才有可能把握我们的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于其间的丰富的社会现实。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弘扬多元纷争与发散式思维方式,都难以实现其使命。反观中国的感恩教育,若要真正办好,除了从教育视角研究感恩教育之外,还应该就感恩教育的其他视角寻求更多支持,然而,从已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后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全方位、立体式、多领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将为后续的研究拓宽思路,也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

    [2]刘尧.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范式问题与反思[J].中国电子教育,2011(3)

    [3]蒋关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后现代转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4):114

    〔责任编辑:肖薇〕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