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励志文章 > 正文

    互联网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及面临的困境

    时间:2020-11-30 21:32:5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传播技术革命,催生了社会信息化和舆论大众化。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诸多障碍。在文化全球化国际视野中,网络与新媒体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少数民族共同心理认同逐渐消退,民族文化传承自觉意识难以形成。人才缺乏与技术落后,媒介生態环境失衡,城镇化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民族文化传承的种种困境。少数民族文化重开发、少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变样等,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因而寻求开辟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在“新的时代”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新的时代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内蒙古蒙古民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NJSZ16323;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TXYJZ15004。】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在以互联网、数字化和大数据为基础的强大的传播技术革命面前,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软弱和无力,社会信息化、新闻国际化和舆论大众化,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迎来了历史上最为严酷的冬天。语言障碍、沟通困难、传播渠道不畅等因素,带来了少数民族文化代际传承的巨大困难。面对新的传播技术与信息革命,面对各种新新媒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突出重围,开启传承新思路,寻求发展新路径,这是摆在每一个新闻人、研究者、传承者面前的巨大时代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相互依存,繁衍生息,共同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依托着中华文化的璀璨光华,少数民族文化正是多样性文化花园中枝繁叶茂的丰硕花朵。但在全球化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多样性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众传媒业中,少数民族是一群特殊的受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在面对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时,民族文化难以融入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全媒时代的到来,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与接受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举步维艰,甚至有消亡的危机。面对“新的时代条件”,面对汹涌而来的技术革命,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亟待提到日程上来。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指出:“人类的共同的未来不能多样化而没有协调,也不能统一而没有多样性,要建成这样一个世界是对当代人类的挑战,首先是对产生人们世界观和影响的价值观念的文化的挑战。”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在统一的大前提下,人类也能够允许一些差异,这样人类的文化将会更加丰富多彩。”②因而,文化多样性正如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是维系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

    “文化多样性”是指同一社会中多种文化互相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状态。在国际社会中,提倡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和竞争发展;在一国之内,鼓励每个文化群体和个体创造性和多样化发展,共同繁荣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独特的区域文化、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并将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毋庸置疑,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文化的多样性将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虽有差异和矛盾,但还是可以互相交流和沟通乃至交融互变的。

    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每个民族人口数量不一,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特殊性,却都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相互依存,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照。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形成了“大杂聚”“小聚居”“散杂居”的环境,情况较为复杂。目前我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有40种。汉、回、满三个民族通用汉文,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12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民族的文字大都经历了语言功能竞争的考验,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各民族人民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并把它当作民族的宝贵财富固守着,同时,也是其民族特征的重要表现。

    民族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源头。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历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音乐、舞蹈、服饰以及由此生成的独特文化。如蒙古族的献哈达、祭敖包,摩梭族的走婚习俗,彝族的“摸黑脸”等,在当今世界日益同质化的物质文明中独显异质。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瑰宝正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表现,彰显了其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的弥足珍贵。但文化的多样性也加剧了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艰难,进而陷入传承困境。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越是经济全球化,越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有具有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只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才能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异彩纷呈。

    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是属于全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和开放胸怀。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文化”的定义极其广泛而复杂,具体包括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等。少数民族文化特指在自己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总和。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等特点。在古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主要通过战争掠夺、市互贸易、使节互访等方式传播;近现代以后,传播主要通过报纸印刷和电子媒介等方式,以及各民族经常举办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盛大节会活动等进行传播本民族文化。但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冲击,4G传输、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等技术应用,促使移动传播载体迅速发展。新闻客户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移动电视、网络电台等不断涌现,形态多样的令人眼花缭乱信息传播渠道和手段,令少数民族应接不暇,甚至束手无策,语言与技术障碍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巨大阻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发展,舍弃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象已经显现。

    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有以下诸方面:1.文化全球化,使少数民族共同心理认同逐渐消退,少数民族文化正呈消失加速态势;2.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误会和曲解;3.无处不在的手机与移动客户端,使得青年人在无意识状态中接受了非本民族的价值理念,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难以形成;4.城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农牧区青少年离开了学习和继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环境;5.少数民族文化重开发,少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变样;6.人才缺乏和技术落后甚至缺席;7.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文化落后。8.媒介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9.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冲击;10.传承与保护意识的缺失。11.语言障碍。诸多原因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众所周知,经济决定着民族的发展,掌握着文化传播的命脉,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经济和技术环境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东西部媒介生态系统差距极大,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困境甚至衰微。诚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但传统的优秀文化如果被逐渐淡忘甚至抛弃,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对于那些非物质形态的、活态流变的、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民族文化遗产,均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由于本民族没有文字,无法记载历史文化,其文化传承更多地是依靠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地代际传承,这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就显得更为艰巨。用口述的形式代代相传,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性,但也不无遗憾地感觉到,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逝。

    注释:

    ①[英]E·拉兹洛编辑;戴侃辛木译: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第232页

    ②[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95页

    参考文献:

    [1][英]贾斯廷·罗森伯格:质疑全球化理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8

    [2][英]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

    [3][英]玛裕朋特;术德者;周晓红;周怡译:文化与传承: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4][美]欧文·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美]彼得·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美]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品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乌力吉巴雅尔著;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06

    [8]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9]包海青;蒙古族敖包祭祀意识渊源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9(1)

    [10]包琪莉蒙:试论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J];民族论坛;2011(9)

    [11]张涛甫;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反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3)

    [作者简介:李敏霞(1964-),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文学硕士,教授,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等。]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