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励志名言 > 正文

    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0-11-30 21:15:2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馞駟iiuZ体会,不断提高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水平。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教材、教学成果(奖)、自制实验设备、教学网站、教学辅助工具、特色教学资源,甚至包括积极争取教学优秀奖等。实际上,一线教师在课程教学研究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来源于实践,又直接用于实践,很容易形成不断改进的正反馈。这种正反馈可以有效地避免年复一年简单重复。

    教育需要面向社会需求,专业教育的研究、课程教学的研究也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要努力构建一个闭环系统,形成机制,支持课程教学持续改进。如图2所示。

    图2 形成闭环控制,持续改进课程教学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这是高校和教师的本职工作,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功能。一些人狭义理解“大学教师要进行科学研究”,认为仅仅是为了把最新的成果教给学生。实际上,大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是简单地为了将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教给学生,而是通过研究,更深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更好地将相应的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我们要求从事工程教育的老师要有工程背景。实际上,不少新成果并不一定适应作为基础教育的本科课堂的内容,经典问题的求解更重要。另外,有人把理工类教师的科学研究狭义化了,以为只有专业上的项目才是研究。其实,即使是知识内容很少变化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研究,甚至需要更多的研究。现代教育要求“能力导向的教育”、“目标导向的教育”、“扬长教育”,不进行研究,就不知道具体的“能力”,就找不到“目标”,就无法“扬长”,就无法引导学生实现卓越。显然狭义的科学研究是无法替代课程教学的研究的。

    二、瞄准培养目标促进效率提高

    培养目标绝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口号,必须在毕业生身上达成。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使得我们必须准确地确定和描述它。按照国家对工程教育的要求,培养目标应该是“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要明确给出“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要给出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培养目标要得到培养要求(也叫培养规格或者毕业生能力)的支持。比如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公民道德”的高级人才,在培养要求的描述中要明确地体现这些目标。进一步而言,培养要求要落实到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上,保证任何一项培养要求的达成都有相应的课程作保障。当然,培养要求等必须满足国家的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应该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摆脱课程为本、教师为本、教材为本,瞄准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规划和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对培养目标的忠实度。

    从宏观上讲,瞄准目标,要密切关注人才的类型。图1给出了完整的计算机科学教学内容体系,其中的基本知识和学科方法学,需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而强调不同的学科形态。对科学型人才,应该重点强调理论和抽象形态;对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则应强调理论和设计形态。一是表明理论是三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都需要的,这正好吻合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他们各有偏重,而这种偏重正好和学生、教师的特长相吻合,并吻合扬长教育的取向,有效促成“扬长以求卓越”;三是要看到,虽然都需要理论,但他们需要的目的不同。例如,科学型人才在于考虑对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而应用型人才在于谋求按照理论所指方向做开发应用。这一不同也就决定了同样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讲法的不同。所以,作者认为专业教育需要关注根本问题、知识体系、问题空间、学科特点、学科形态、能力构成、知识取向、学科方法8个方面,要研究它们和课程体系构建、所讲授课程、人才培养、课程作用与地位以及能力导向的教育的关系,并在实际工作中去体现。

    从课程教学的微观上看,要着力体现能力导向的教育。例如,计算机类专业的人都知道,离散数学是该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为什么那样重要?这门课程到底要起什么作用?如图3所示,离散数学是继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后的一门数学类课程,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的运算范围是实数,而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早已从科学计算发展到更一般的计算,它们由更一般的符号组成的抽象集合描述,计算机系统要有能力实现对此类问题的求解。所以,需要把学生的思维从实数范围的、单一具体的计算推进到一般的、形式化的计算。离散数学就起到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这个新“世界”,实现“阶跃”的作用。但离散数学研究的是呈离散和抽象形态的基本运算系统,而计算机问题求解将是从形式化开始,追求类计算,甚至模型化计算的计算系统。所以,离散数学之后,还应该有一门关于计算系统的课程。目前认为“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要想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在教学中强化能力导向的教育。不妨把这类课程作为“思维体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着做,并通过学生的课外练习,使这种能力在学生身上形成。

    图3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算思维能力渐进培养体系

    三、重视课程教学设计,支持理性教学

    教学活动要想更有意识地瞄准目标进行,需要有很好的课程教学设计。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将教学设计作为5大指标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曾在2000年基于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做过“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后来作为附录加在《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及其教学参考书中,并在后来编著的《编译原理》中也给出了教学设计。2009年更是组织了50余位专家研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给出了8门课程共计24个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要规划好课程要讲授的知识和知识“背后”的内容。首先是课程内容,要更加精细地选择知识载体。也就是在涵盖有关建议(例如,教育部发布的专业说明、教指委发布的专业规范)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需要,确定重点和难点。其次是更加全面地确定要教什么。明确利用确定的知识载体,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做,做什么,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再次就是如何教。如何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利用知识载体,融教育于课程教学,实现有效的教育。

    根据这些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可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是课程的性质。同样一门课,性质不同,定位和讲法就不同。例如,将某课程作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就必须有不同的要求。第二是站在人才培养的全局讨论课程主要特点、能力培养要求、教学基本要求。而且除了明确对知识学习的要求外,要明确提出问题求解思想、方法以及能力培养的要求。第三是知识与学时分配,不能简单地列举,更不能仅仅把教材的目录“贴”在这里。第四是讲授提示。要深入到章节,按章给出重点、难点及其讲授,充分体现基本内容讲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需要,考虑相关的典型思想和方法,与相关的能力点关联起来,不能只面向课程泛泛而谈。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性选择,防止盲目。要努力做到6个体现,即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体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体现社会的需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体现课程基本内容的覆盖要求、体现是最佳知识载体。需要防止简单盲目追求全、深、新。另外,保证课程内容的逻辑性,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能够感到“随着问题一个个地被解决,一个个的新问题又被引入,然后又被一个一个地解决,这样不断地前进,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好像踏着前人研究的路线,不断感受大师们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引导学生走出一条探索未知的道路,为其今后的探索积累经验。

    要重视实践教学的设计。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并拥有一个智慧的脑;实践,就是用智慧的脑,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开创一个新世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必须提倡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动脑和动手都是实践,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对实践教学,同样要有质和量的要求,要追求一步一个台阶的引导,做到“学习系统,切莫冷落原理”、“使用工具,不可忽视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实践教学要体现与理论结合的基本要求,体现对课程与专业总目标实现的支持。

    四、能力导向体现面向未来

    能力导向的教育很好地体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要求,在国际和国内工程教育通用标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者认为,从专业的角度讲,能力应该是能够“灵活地、探索性地、综合地运用知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专业教育,应该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意识。各种类型的高校,就是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而形成各自的特长。尊重人才的意愿,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正是扬长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扬长以求卓越的途径。不能将一般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人为割裂开来,在专业教育中,同样能够并需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交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和能力。尤其要注意到,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

    要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先要厘清专业能力的构成(作者曾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一文中讨论过相关内容);然后是建立意识,循序渐进培养能力。例如,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利用它,就要追求问题求解的机械化(抽象描述与思维,离散、机械可执行),以此建立“计算”的基本意识。其次是了解“计算”的基本功能。各种计算机系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再次是掌握“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递归、归纳、折中、重用、嵌入、并行、模块化、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求精等计算机问题求解的经典方法,以及算法描述、程序实现、系统集成等基本途径。最后是会用“计算”的硬件类和软件类基本工具。最终形成“计算”的基本能力,包括结合专业使用恰当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