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常识
  • 生活技能学习
  • 安全知识
  • 理财知识
  • 礼仪知识
  • 节日知识
  • 旅游知识
  • 健康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生活 > 礼仪知识 > 正文

    甘肃当代戏剧对本土文化形式的利用与创新

    时间:2021-01-18 21:06:0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对地域文化资源本身的艺术转化,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化精神、审美特质乃至艺术形式的转化,都属于地域文化资源的艺术化。甘肃当代戏剧注重文化资源的内在提升,不断地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所负载的人文、地理信息,给文化资源不断赋予新的意义,这是内创新。内容的深化必然要求相应的文化符号与之相适应,文艺工作者大胆探索、创新,努力创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形式、新元素,这是外创新。甘肃当代戏剧所取得的成就是内外创新的结果,本文主要论述其对本土文化形式、文化符号的利用与创新。

    戏剧形式中地域文化形式的利用与创新

    甘肃当代戏剧最大的外创新是借用或者挪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域文化形式作为艺术形式,具有地域特色的当代戏剧形式——陇剧和花儿剧不仅承载了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生活内容,而且进行了历史文化、现实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当代戏剧作品,创造了新的表演形式、新的表演程式乃至表演体系,甚至形成了新剧种。

    对于地域文化形式的认识和灵活运用成为甘肃当代戏剧成就的重要方面。从改革开放之初,甘肃文艺创作就对敦煌题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和艺术转化。在当代戏剧方面,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敦煌题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敦煌神话题材、舞蹈题材、历史题材等均已得到一定形式的艺术表现,不仅题材多样,而且艺术表现形式从不重复,屡有创新和发展。甘肃目前创作演出的敦煌题材剧目就有10多台,艺术形式有舞剧、乐舞、舞蹈诗、陇剧、秦腔、京剧、杂技剧和儿童剧等8种类型,且将《丝路花雨》这样一个以舞蹈形式呈现的内容,转化成为京剧,为甘肃本土文化资源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了不同韵昧。

    甘肃的特色剧种是陇剧,作为建国后才形成的剧种之一,陇剧不仅将道情皮影这一民间小戏改造成为舞台大戏,而且创造性地形成了表演程式、唱腔体系,其表演从陇东皮影的造型和动作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从陇东道情音乐中发展唱腔和音乐,从秦腔、京剧、川剧、越剧等剧种的表演及原来皮影中吸收筛选表现手段,选取各家之长并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陇剧的侧像、风摆柳、地游步子、睡式等表演程式,形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求动、轻盈优美、生动俏丽的艺术风格i其音乐形式、表演身段、头饰造型、道白语系、舞美服装等也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符号(比如自创的“云髻燕尾”发型就来自皮影艺术),再加上地域特色的布景(陇剧《苦乐村官》中皮影做的舞台装饰,皮影做的花草、栅栏、道具羊等)和服装(《古月承华》中具有地方特色、皮影造型的服装与装饰),形成了戏剧舞台的别样风格,演员的造型、表演的程式、音乐的创造等方面均呈现出与传统戏曲不同的质素,呈现出新剧种特有的气象。在花儿这一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的利用方面,甘肃也走在前列,创作演出的大型花儿剧《花海雪冤》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戏剧样式,回族音乐、舞蹈、服饰乃至语言表达方式,还有民族风情、风俗均在舞台上得到表现。

    戏剧表演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利用与创新

    甘肃当代戏剧还把具有甘肃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充分地运用于戏剧表演之中,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文化理论认为,文化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符号上,同一地区文化的成员通过这些公共符号交流彼此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形成“集体意象”或者“集体意识”。甘肃当代戏剧对甘肃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的运用,增强了甘肃本土人们对本土艺术的认同,也因此而形成文化的地域色彩,使之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从创作实践来看,甘肃当代戏剧对于甘肃戏剧形式的创新、民族地域元素的戏剧化、民族历史文化的艺术化都是卓有成效的。

    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敦煌舞”的创造把敦煌壁画中的静态动作变成了连贯的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舞蹈韵律,最终形成一个舞蹈体系,形成了敦煌艺术表现的重要舞蹈程式;从音乐舞蹈上讲,西域音乐舞蹈被化用到了当代戏剧之中,《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中的胡舞、胡乐,京剧《夏王悲歌》在唱腔、舞美等就与西部民族的、地域的艺术形式、表演形式相结合,使舞剧、京剧染上了西部的地域色彩;至于甘肃当代戏剧中对“花儿”、民歌、民谣等的借用、利用、化用,几乎随处可见,比如现代陇剧《苦乐村官》在体现陇剧特色的同时,就有对花儿地域文化形式和符号的利用(比如主人公万喜出场就有一段精彩的花儿演唱)。

    太平鼓是兰州地区一种行进式表演的广场艺术,场面宏大,气势非凡,放在舞台上就会顿失风采。甘肃艺术家大胆创新,在陇剧《天下第一鼓》中将太平鼓的表演搬上舞台,形成一种“鼓”舞,把这种粗犷、质朴、生动、散漫的广场艺术融入戏剧,使“鼓”获得了戏剧的品格,具有了叙事抒情的功能,成为推动戏剧情节的对象。这种将地域文化符号艺术化的情形还出现在歌剧《向阳川》中,该剧将西部特有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搬上舞台,亦属此类。此外像皮影、香包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道具被搬上舞台,将流传于地方的民间小调、小剧种的表演形式或者声腔音乐移植转化到当代戏剧作品中,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更增添了地域风情,形成舞台特色。至于民族风情、生活细节的化用,有的是基于剧情展示生活的需要(如《官鹅情歌》中的麦秆咂酒就与剧情有关),有的则属于某种风貌的装点,都较好地融入戏剧本身之中。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成了戏剧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当代戏剧对甘肃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的运用,增强了甘肃本土人们对本土艺术的认同,也因此形成了文化的地域色彩,使之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从创作实践来看,甘肃当代戏剧对于甘肃戏剧形式的创新、民族地域元素的戏剧化、民族历史文化的艺术化都是卓有成效的。甘肃艺术家在掌握、理解、熟悉地域文化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现,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熔铸创造,将文化历史转化成艺术真实,将作者对文化的独到领悟和对人情、人性的独到体悟赋予精美而恰当的形式,使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比如陇剧《官鹅情歌》在二度创作中,在保持陇剧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在音乐、舞美上吸取陇南民歌、高山戏和现代音乐、舞蹈的成分和因素,对陇剧原有的唱腔板式和表演程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使之达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和谐统一;在服饰上,具有陇南少数民族地域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服饰增强了陇剧的表现力和欣赏性:在导演方面,运用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电视的某些写实和剪辑的表现手法,使该剧戏曲节奏更加明快、氛围更加和谐。

    现代戏剧在继承传统戏剧表演精神的基础上,对表演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造和创新,尤其是超越了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借鉴了话剧、电影等表现形式,对舞台背景和服装进行大胆的革新,为当代戏剧展现地方特色的风光、风情(特别是服装和装饰风情)以及地域文化提供了前提。甘肃当代戏剧尤其是展示地方风情的当代戏剧,在服饰和舞台美术方面具有大胆的创新,比如表现敦煌艺术的戏曲中,大量地加入敦煌元素;在历史陇剧中,根据历史背景设计服装,设计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舞台背景等,形成新的舞台风貌。剧种形式和表现形式上大胆的创新,带来了艺术表演上的新风貌和审美上的新效果。内外创新的结合,激活文化资源,使艺术化的文化资源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适应了现代生活,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对本土文化形式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成为甘肃当代戏剧艺术转化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