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互联网创业 > 正文

    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

    时间:2020-12-04 15:14:5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教材分析

    在《磁场》一章中,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在《电磁感应》一章中,法拉第的发现说明磁能产生电,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为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电磁感应的教学,具有典型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的教育意义。在探索“磁生电”的艰苦过程中,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与假设,假设与猜想,实验与探究,实验与分析,实验归纳法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学好本节,对学生来说,可谓意义深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探究实验所需的器材,能设计实验步骤和表格,并记录实验现象。

    (2)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总结实验规律。

    (3)知道磁通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

    (1)探究磁生电的条件,理解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实验设计、电路设计能力,学会分类与归纳方法,培养抽象、归纳能力。

    (3)培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欲望。

    (2)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磁通量的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在实验中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设计思想

    (1)采用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为主线,学生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实验探究教学。

    本案例以录音机播放优美音乐引入新课,用法拉第根据“电生磁”产生“磁生电”的设想,引发学生的思维张力,产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尝试。通过设计多种方法产生感应电流,使学生由衷地感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再引出磁通量的概念,用多媒体演示磁通量的变化,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获得亲身经历和感性认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析,抽象出结论,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设想——实验探究——实验结论——应用。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利用物理学史开展探究教学,是本案例的又一特色。

    引导学生沿着物理学家的足迹,利用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纠正错误观念;有利于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无论是法拉第十年的艰辛探索,还是科拉顿的失之交臂,都说明了任何发现都是人们艰苦探索的结果,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探索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利用物理学史进行自主学习的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课本中规定的实验器材,多媒体电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用磁带录音机播一小段优美的音乐,并配合电脑动画展示过程如图1。

    录音机录音时磁带被磁化,形成按声音振动规律排列的一系列小磁体。放音机的磁头是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当磁带从磁头边滑过时,磁头线圈就会感应出按小磁体排列规律变化的电流,放音机将磁头感应出的变化电流放大,推动喇叭振动,就放出了美妙的音乐!那么磁头为什么能“磁生电”呢?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要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

    二、学生活动,寻找产生电磁感应的方法

    1 演示法拉第的失败实验

    方案一 1824年12月,法拉第把绕在磁铁上的导线和电流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电路(图2),没有发现电流。

    方案二 1825年11月,法拉第将含有电流表的导线回路放在另一通电回路附近,期望会改变导线中的电流大小。

    实验结果,显示没有发生任何效应。

    2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下实验失败的可能因素:电能“生”磁,只是电磁运动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思考,“磁生电”的运动规律是否有其特殊性呢?回忆奥斯特实验,发现电流恒定,但实质上它是由导体中的运动电荷形成的。那么,上述“磁生电”实验只是把导线绕在磁铁上,在恒定磁场中,导线和磁场都处于静态,“运动电荷”——电流从何而来呢?或许“磁生电”不是在静态中产生的。

    法拉第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的足迹,通过实验探索、科学归纳概括的方法来认识这一重要的现象,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 学生互动,实验探究

    每组学生的桌上有一张纸,列出的是各自桌上的器材和实验要求,注意前后桌的器材是不一样的(各小组纸上内容如下图4)。

    分组1 实验器材:导线、灵敏电流计、自制线圈、马蹄形磁铁。要求:用所给实验器材产生感应电流。

    分组2 实验器材:导线、线圈、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要求:用所给实验器材产生感应电流,并根据实际电路,画实物连接图。

    分组3 实验器材: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关、带铁芯的线圈A、导线、灵敏电流计、线圈B、条形磁铁。要求:用所给实验器材产生感应电流,并根据实际电路,画实物连接图。

    根据纸上要求得到感应电流后,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并交换位置完成其他组的实验。

    学生活动后,各组选派代表向全体同学现场展示操作过程,介绍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一 导线与电流计组成闭合电路(图5),使线圈在磁铁两极间运动或翻转。

    分组实验二 线圈与电流计组成闭合电路(图6),条形磁铁N极插入或拔出线圈的瞬间,或条形磁铁S极插入或拔出线圈的瞬间。

    分组实验三 带铁芯的A线圈放在线圈B中,线圈A与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串联电路,线圈B两端接电流表(图7)。当线圈A电路的开关闭合或断开的瞬间,或者接通线圈A电路后,用变阻器改变A线圈电路中电流大小时。

    上述操作都可看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教师演示:在分组实验三中,变阻器连接在灵敏电流计的回路中,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结论:指针不动)

    说明:让学生充分利用桌上的大量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并动手实践,努力尝试,看看“你能获得感应电流吗?”这是一个无序的过程,但又恰恰是学生参与的开始。

    三、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 异中求同,分析、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学生结合实验,总结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可能有的学生说是磁场变化引起(依据条形磁铁的上下运动,使线圈回路中的磁场变化),教师可予以肯定和表扬;但另一些同学可能不同意这一观点(依据是线圈切割时,磁场不变),教师同样予以肯定和表扬。

    归纳产生电磁感应现象主要有两类:导体与磁体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电流;由于闭合电路中磁场变化而引起电流。

    启发学生继续思考,思考两者的共性。

    (引导学生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验装置抽象成物理模型,由于磁场不可见,用多媒体模拟,其中磁体的磁场用磁感线标出,在观察中提示以闭合回路作为研究对象)

    情境: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学生的分组实验

    模拟现象:磁感线闪烁(引起注意)

    分组实验一 导线左右、上下移动。

    表头动作:左右移动时偏转,上下移动时不动。

    分组实验二 磁铁插入或拔出。

    表头动作:移动时偏转,磁铁静止时不动。

    分组实验三 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触头,表头动作:移动时偏转,触头位置不变时不动。开关接通、断开的瞬间偏转,闭合后不动。

    结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与磁场变化有关,也就是说,与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有关,还与闭合回路的面积有关;直观地表现为:当穿过闭合回路磁感线条数变化时,就有电流产生,否则就没有感应电流。

    2 引入磁通量概念

    可见,要描述上述实验的共性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能描述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磁通量。那么什么是磁通量呢?怎样计算磁通量?闭合回路的面积与垂直穿过它的磁感应强度的乘积叫做磁通量,用磁通量来描述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图8)。

    学生讨论:磁通量定义、物理意义、单位等。

    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

    说明:鼓励、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实验现象观察过渡到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去回答“怎样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在对电磁感应现象分类的基础上,异中求同,让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多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应用。

    另外,顺理成章地引出磁通量的概念,新课程这种安排,予人水到渠成的感觉,使学生理解建立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并能自觉构建。

    四、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应用

    1 法拉第成功实验

    情境:多媒体模拟演示法拉第成功实验

    法拉第以发现两个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为突破口。1831年8月,他在日记中记述了第一次成功的实验。他在软铁环的A边绕了三个线圈,可以串联起来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在B边以同样的方向绕了两个线圈,如图3所示;他把B边的线圈接到电流计上,把A边的线圈接到电池组上。当电路接通和断开的瞬间,在B边的线圈中发现了感应电流。

    磁铁与线圈之间发生了什么情况呢?法拉第在实验日记中写到:把磁铁的一端靠近线圈的圆筒边缘,然后一下子把磁铁全部插入线圈内部,电流表的指针会出现摆动;接着拔出磁铁的时候,表针会摆向相反的方向,不断地插入和拔出磁铁,这种现象将会不断地重复。反过来,让磁铁静止不动而线圈移动的话,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法拉第总结了一系列有关电磁感应的实验,在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的论文中,他概括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完成了划时代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科学史上任何一个发现都是来之不易的。在历史上,最早做电磁感应实验的科学家是当时年仅23岁的科拉顿,但非常遗憾的是,他为了消除操作过程中外界因素对电流计的影响,他就用长导线,将电流表连接到另一个房间里,他在这个房间里将磁铁插入线圈,然后飞快地跑到另一个房间里去看电流表,等他跑到的时候,电流表的指针已不偏转。所以,他没有发现电流的产生,可以说科拉顿已经叩开了发现电磁感应规律的大门,但由于他的失误,却与最后的成功失之交臂。

    2 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应用

    应用示例1——录音机放音原理(图9),让学生解释磁头读取磁带上信息的原理。

    应用示例2——“做一做”中的“摇绳能发电吗?”(多媒体演示画面,图10),让学生回答并解释发电的原因,并询问两个同学沿哪个方向站立时,发电的可能性比较大,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现场演示,并思考回答其中的缘由。

    教学反思

    1 本节容量较大,涉及三个实验,因此在本案例中,将3个实验变成三种可供探究的实验方案。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设计分组实验,再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选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在异中求同中自己发现并寻找到产生感应电路的本质条件,从而最终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的编排处理更紧凑、更合理,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但笔者仍不免担忧,这样的处理可能使学生只能熟悉自己做的这个实验,造成不能完全掌握另外两个实验。因此,建议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的进度,若时间充裕,增加一个环节内容,就是让不同实验组学生之间进行轮换实验,以弥补这种设计带来的不足。

    2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经历了大约10年时间,在这10年中,不少科学家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最后由法拉第通过多次实验,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了使全世界发生改变的物理现象——磁生电。这样漫长的发现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只安排了1、2课时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自己理解、体验、感悟,是值得我们思考并重视的问题。

    (栏目编辑赵保钢)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