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会计知识 > 正文

    转型背景下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改革探索

    时间:2021-01-18 12:07:4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为适应转型背景下《学科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针对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考评体系的构建及特点作出阐述,力争通过改革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考评体系,使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真正起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法;考评;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34-02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以来,各地方高校把转型发展视为重要突破口,并藉此东风纷纷展开激发办学活力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在此背景下,高校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也需要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而加以改革,本文便结合思想政治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的改革谈谈看法。

    一、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作为高校思政专业教学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具有较强的信息反馈作用。它既能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又能督促师范生主动学习、总结经验,积极训练各项技能,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促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特别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侧重于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各项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体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情感。那么,如何达到地方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就必须有效地进行课程考评体系的改革,使考评体系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真正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指挥棒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

    (二)与中学思想政治新课改相接轨的需要

    伴隨着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和中学教学所需要的人才接轨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本专业的师范生在夯实相关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基础上,还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学艺术、教学操作技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和尝试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真正走向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学科教学法》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教学的科学理论,更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技能,这就决定了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然而,现有的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依然受传统考核方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现有考核方式大多采用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的方式,对平时成绩、实践训练等环节重视不够,实践考核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偏少。而在较少的实践环节考核中又缺乏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和效果的全程监督与检验,因为这部分考核和监督不但对学生,而且对任课教师的耐心、精力和能力都极具挑战性,甚至对教学管理部门如何进行资源调配、外部联络、工作量核定等也是难题。其次,现有的《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具有模式僵化、命题局限于书本、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弊端,忽略了学习的思考、积累、训练等“一体化”过程,不利于培养思政专业师范生的综合能力,扼杀了他们的实践创新意识,使他们错以为只要“死背书,背死书”就能考试“过关”,何苦煞费苦心地去践行各项技能。因此,这种以理论成绩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置于一个被动尴尬的境地,这不符合新一轮教学改革和《学科教学法》课程改革的需要。再次,现有考核模式基本上因闭卷考试就决定了学生的成绩,这对实践能力偏强的学生来说尤不公平,不能考核出他们的真实水平。显然,如果考核的方式方法仅仅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记忆上,那么,学生得到的是高分,失去的却是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也使整个教学过程停留于“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的浮面上。

    三、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的构建及特点

    (一)课程考评体系的构建

    结合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教学实际,在考评体系构建时应注意如下两点:第一,分数比例合理分布。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应包括微格教学、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共100分。微格教学以总成绩的30%计入《学科教学法》课总成绩之中;平时成绩以总成绩的20%计入《学科教学法》课总成绩之中;期末卷面考试以总成绩50%计入《学科教学法》课总成绩之中。当然,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地进行调整,如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占比等。第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微格教学和平时成绩考核,要注意对个体实践能力的训练,要综合《学科教学法》课程要求,设计出教案、课件制作,讲课、说课比赛,典型问题解析等考核方式;期末笔试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当然,还可以适当考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并根据所取得的成绩情况给予加分奖励等。

    (二)课程考评体系改革的特点

    1.多元性

    在评价主体方面,改变过去由教师单方面评价的局面,转而由教師和学生共同参与。如在实践环节的评价中,可以分组进行,并按照各项技能评价表由组长对组员评价、组员间相互评价。在内容与范围方面,改变以往单纯知识评价为重的考核模式,构建包括态度、素质、能力等的综合性考评体系。例如可以通过平时的微格训练、课堂讨论、小演讲、情景会话等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进行考核。即使采用卷面考试,命题也要通过多种题型注重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在考核形式方面,既有理论、实践环节设计,也包括平时的各种表现,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能力发展的多样性。在评分标准方面,理论部分为试卷考试(开卷),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分;平时成绩以学生实际完成的作业等级及课堂表现、出勤状况所占总成绩的比例评分;微格教学部分根据小组各项教学技能评价表和师范生讲课评分标准评定成绩。

    2.实踐性

    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培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各项教学能力并形成体系化极为重要。改革后的《学科教学法》实践环节包括:教学模拟实习、微格训练、观摩教学、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考核体系的改革,始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树立师范生在教学及考试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教学实践训练为基础,通过考核,一方面要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力求弱化学生对于期末考试的依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升学生各项技能、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3.创新性

    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的考评体系的改革及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力求体现灵活性、开放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必然会促使师范生积极调整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要求由原来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积极的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转变为引导者。课程考评体系改革使师范生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考试,进而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同时也促使任课教师不断把握时代脉搏,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行研究创新等,这无疑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会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总之,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课程考评体系的改革,需要在践行中前行。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需各个层面的积极配合,如高师院校及二级学院要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和各种资源平台,进一步提高实训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思政专业《学科教学法》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及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建立理论考试题库,建立健全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思政专业师范生也应从严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积极参与各项技能训练,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7-04-9].http:///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姜乃力,孙永平.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模式改革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3]高青兰,张建文,郑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王立范.高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践行[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

    作者简介:

    雷国红(1969.8~),女,山西壶关,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