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 散文欣赏
  • 故事大全
  • 随笔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课外必读书目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阅读 > 观后感 > 正文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影响

    时间:2021-01-22 12:03:3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后,对背诵学习的反对声层出不穷。然而背诵是具有心理语言学理论基础的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尝试通过分析背诵的产生机制及内含的心理学原理来探讨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背诵;母语;语言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34-02

    一、引言

    背诵一直是我国母语学习的传统方法之一。我国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要重视复述和背诵。”其中也提到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要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除此之外,英国人编写的“New Concept”(《新概念》)的前言中甚至也表示“如果有条件,应要求学生背诵所有课文”。但是在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后,愈多专家学者开始反对单纯的背诵法,认为其耗时收效低,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背诵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科学性。背诵拥有深厚的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意义(陈萱,2004)。传统的背诵研究是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之上,但本文作者尝试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其加以解释说明,阐述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影响。

    二、背诵的产生机制

    背诵即是在短时间内将信息或有声或无声的输入并存储于大脑中,再在需要时提取信息,有声地将其输出。也就是说,背诵是带有目的性的语言记忆,因此记忆就是背诵的核心。

    (一)信息输入——记忆

    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和经验的印象累积(维基百科)。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没有了记忆,人类就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就像陷入茫茫黑夜无可依靠。因此,记忆对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的一切活动与思维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无从谈起思维。而由于语言的特点,使得记忆在语言学习中尤其重要。人从幼儿时期开始学习语言,都是先反复接触某些简单的词句到顺口而出,由不理解到理解,由陌生再到熟悉掌握。由此可知,语言要先经过记忆,再经自己的应用,最后熟稔于心。

    记忆过程就是把要记忆的信息放在合适的形式里备用。这个过程也称为编码。编码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也会导致记忆的分量有所不同。例如现在很多单词书都会印画与单词相关的图画,这样在记忆时注重的便是其“视觉形式”;而记忆一个成语时,学生通常先了解其含义再去记忆,此时注重的便是其“意义”;在背诵时,人们又会自然地在自己不熟悉的词句处加重语气。而编码的方式不同就会导致记忆处理层面(level ofprocessing)出现差别。只注重信息的形式的编码层面较浅,容易遗忘;而注重信息意义的编码就是较深层次的编码,不易被遗忘。由此可知,经过意义层面上编码的信息比在表层上编码的信息更容易记忆,也就更容易背诵。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死记硬背和理解性记忆的不同。

    而如何建立深层次上的意义编码呢?首先要在新记忆与旧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而从学习和背诵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增加频率,勤加练习。新记忆与旧信息之间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出现频率越高,其之间的联系也就随之变大。在母语教学中老师常常把同义词或者反义词放在一起教学,这就是为了增加频率,帮助记忆。又如在外语教学中,如学生在掌握了单词use之后,对于useless的含义记忆也会变得轻松。因此,在记忆学习理论中,频率和练习是一个核心问题。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这样的例子:很小的孩子说出本不该这个年龄说出的句子。其解释可以借用英国威尔士大学心理学教授Nick Ellis(2002)的心理语言学理论,他指出,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范例的过程。婴儿从牙牙学语时期开始就在积累词汇和表达,现在的孩子不仅仅从身边人的表达中积累,他们还有更多的媒介,如电视,广播等等,所以当今的孩子能说出许多“小大人”语言。在母语习得期间,语法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高频率加多联系已经可以帮助孩子开口说话,并且有话可说。

    (二)信息提取

    信息被习得,只是背诵的第一步,之后还要准确无误地将其有声地输出,也就是信息提取。这样才能完成背诵。在信息编码时有建立联系的贴近原则,而信息提取中要用到内容寻址原则。即通过把经验中的内容和记忆中相似的内容相匹配,然后提取有关的信息,是记忆的首要方法。提取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记忆提供大量的有关材料;第二阶段是按照进一步的外界信息进行选择。例如在母语学习中,在个人语言功底还不深厚却被要求描写雪景时,学习者就得借助名人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就会从自己背诵的大量材料中提取和雪有关的所有诗句,再按照自己设定的情景进一步选择最为恰当的诗句。

    然而在整个背诵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环节——遗忘。其实学生不喜欢或者说害怕背诵不是害怕记不住,而是害怕记住不久便遗忘。有些信息在编码的时候已被遗忘,这些信息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信息,因此在只需记得要点的时候这类遗忘也无伤大雅;还有些信息是在编码后被记忆系统继续放弃的,这时就需要温故而知新;而还有一种遗忘是由于信息之间的互相干扰,当新信息和已知信息融合或掺杂在一起时,有时是新信息受到扭曲,有时是已知信息被改变。这种遗忘在背诵时也很常见,往往有学生将两首古诗词混淆为同首诗词。例如诗词填写中要求填写“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后半句,本应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有学生写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在背诵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遗忘问题,尤其是第三种遗忘,教师应告诉学生相似信息的本质区别在何处,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该类遗忘。正如上例中,虽然愁和头是押韵的,也都是写愁,但是两种愁的本质并不同。

    三、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文更是如此。作为一种有灵性的语言,变化多端,想要熟练掌握实属不易。古人留下的众多经典,都是后人写文章的依据与借鉴。因此,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好处总结起来有三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熟读即可成诵。此句古诗就是希望学生在其自身的语言素养还不够高时,通过多读多记积累一些好的表达方式,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

    通过背诵和积累范例,学习者可以快速使表达流利地道。从记忆中提取范例,并通过对比组合排列等一系列过程,从而组合成合适的句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表达某一固定含义时会选用前人已说过的精炼的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当讲话者想要表达自己清风正直,不愿因为金钱而像自己看不起的人或事妥协时,就会用到“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表达。这样精炼的表达就使人们的讲话就会格外流利。同时,背诵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范例,每个范例的使用环境在范例积累过程中都会被学习者注意到,这就为学习者今后准确运用语言提供了语境参照,避免造出合乎语法但却有语用错误的句子。

    此外,通过分析范例,学习者可以掌握语言结构,并由此抽象出语言规律。这对于学习者的语法学习有很大好处。通过自己分析并得出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的知识。同时,语言学习中常讲到“语感”,根据王初明的观点来看,它是“在接触大量语言素材(包括语言形式及其使用语境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王初明,2001:15)。不仅外语学习需要语感,母语学习尤其是考试中同样需要语感。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背诵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如果不知道意思只是一味死记,那任凭记多少也会遗忘多少,收效甚微。背诵是体会、欣赏、感悟和评判内容的过程。倘若赞同该文章的观点,则今后可以用来佐证或者丰富自己的观点;若是持有反对意见,也可以借此文章感悟出自己的思想来。“天下文章一大抄”说的也是背诵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学习写作文时都背诵过范文,在真正写作时,很少有人会把范文照搬到自己的文章中,而是通过自己对范文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思想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此外,学者批判背诵多是认为其限制了学习者的创造性,然后事实并不如此。宋代学者张载说过:“不记则思不起”。没有知识储备,又如何展开思维活动呢。何况人随着年龄、阅历和知识的不断增长,同一篇文章在人的不同时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悟与启迪。记忆中的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及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扩展丰富,从而产生学习者自己的思想。由此看来,背诵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促进创造力的培养。

    四、总结

    背诵是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甚至在二语学习中,也是应用广泛。通过此文对背诵产生机制及其对母语学习的影响的分析可知,背诵由心理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不仅锻炼记忆并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只要注意切莫死记硬背,则背诵可以称为母语学习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责任编辑:章樊)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