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 散文欣赏
  • 故事大全
  • 随笔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课外必读书目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阅读 > 观后感 > 正文

    浅析民国时期前后服饰变革与社会背景关系

    时间:2021-01-12 18:08:2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文明礼仪之邦,服饰变革以非文字的形式记录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成为时代发展的烙印和缩影。服饰并不只是御寒保暖的工具,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与所处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各种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文章从民国时期前后服饰的变革,民国时期代表服饰及其文化背景等方面来分析民国时期前后服饰变革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服饰;变革;背景

    据古代儒家的天人观所述,朝代的兴衰与颜色有密切关系,颜色之间的变化是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运行的。衣服的款式、颜色、配饰等区别人的地位阶层,“见其物而知贵贱”。历朝都有服饰制度,服饰制度与礼制思想相关联,这让服饰承载了更多的文化符号和内涵。服装曾经也是革命的一部分。在近代,不少有改革想法的人从服饰这一部分来提倡变革。例如康有为多次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可以看到,中国服饰的发展,代表着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

    一、清朝末期服饰有关背景

    清朝有严密的等级制度,从着装就可以看出。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皇帝在正式场合穿龙袍、戴皇冠。皇族可用黄带子。皇后的衣着有朝冠、朝袍、朝褂、朝裙等。官服胸背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除了所绣图案不同外,配饰上,例如朝珠、腰带等都可加以区分。

    19世纪后期,清王朝为挽救危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中最先出现了西式服饰,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革。

    随着清王朝的垮台,体现等级的官服、配饰等,一律废止。而款式、色彩多样的新式服装开始受到青睐。西服也开始被更多人喜欢。

    二、服饰变革

    服装变革是从剪辫开始的,剪辫易服。一段时期内,民众有穿西装的、中式服装的,中西服装混穿的,在新旧事物交替过程中此现象无可避免。

    民国初期,越来越多的民众追求现代化,这也表现在对服装的态度上。服装样式的改革是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化的最直接,最迅速的外在反映,那些象征着封建阶级地位的传统服饰不再为大众穿着。1912年《申报》还曾发文:“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这一时期,西式服饰渐渐流行,学生中还有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而女性开始穿着各式的旗袍和袄裙。旗袍较传统服饰,袖口窄小,边缘渐窄,后又发展到紧扣衣领,凸现曲线等,展现出端庄典雅、沉静含蓄的东方女性之美。男士主要穿西服、中山服、长衫。这都为政府肯定和提倡。

    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向全国公布参议院决议通过《民国服制》,意义非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的方式将西式服饰引入中国,也是以此作为一种政治变革的手段。《民国服制》对男子、女子礼服、礼帽、礼靴等多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易服,意味着对新时代的态度,也是一场革命。当时的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响应剪辫易服,商贾也随之响应,抓住商机,做起了西服生意。社会文明的进步,必然要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衣饰行为等。每个国家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都经历过服装革新,现代简洁逐渐代替传统繁琐。当时,因华夏服饰未能自觉步入工业时代,革新也就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西式服装。且革命党人当时是以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为榜样,参照西方民主政体,因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服饰,趋向西化。民众群起效仿,并在潜意识里将其与民主革命、现代文明等关联。

    三、民国时期典型服饰与社会背景关系

    1、男子服饰

    在男子服装上,西装和中山装占据了主要地位。各地各阶层的人都爱穿。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穿西装的男子非常多。

    西装是辛亥革命前后维新人士和革命党人的典型穿着,中山装是经由孙中山先生改造,因此,人们把西装、中山装与维新、革命联系到了一起,“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民众群起响应,以示维新。

    民国初年的政要活动中,爱德华风格的英式燕尾服、圆筒帽成为政界的独特穿着。1918年《新申报》对徐世昌总统就职典礼的报道中,专门用粗一号的铅字强调新总统“着燕尾服佩带勋章”等。

    中山装作为民国时期典型代表服饰在1912年定型。孙中山曾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涵义。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五个扣子表示五权宪法,即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扣三个扣子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在当时更具有政治象征意义,三民主义思想通过服装对人们产生了最深入的影响。1925年后国民党大力提倡崇拜孙中山,中山装的流行也与国家对民众服装引导有关。1929年,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后,民国中央政府颁布通令,将中山装定为国服,并于宪法中规定,文官宣誓就职时须穿中山装;春季、冬季和秋季穿黑色,夏季穿白色。

    2、女子服饰

    旗袍是民国女服变革的典型代表,一改传统的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运用西式女服的裁剪标准将长度减短、腰身收紧、袖扣缩小,更加注重曲线美。

    民国初期,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不过最早发起、领导这场运动的和在以后提供思想武器、理论依据的主要是男子而非妇女。妇女们主要在婚姻与服饰方面最充分有了解放意识。民国建立后,女子在政治、经济上依然无实质权利,外在环境等让她们在服饰上倾注了极大的解放热情,重视起服饰、流行。

    一件服饰的流行离不开时代背景,旗袍的流行时值中国社会动荡转型时期,各种因素推动着旗袍的流行。新式旗袍也是带有女权色彩的一场服装改革。20世纪20—40年代是近代旗袍发展的辉煌时期。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女性服饰在提倡民主、科学的氛围下,显露出自由、彰显个性的趋势。旗袍在思想前卫的学生中率先兴起。随着时代的发展,旗袍更加简约、简单,成为大众服饰。

    四、结语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反映。纵观历史,可以发现,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服饰在跟着演变。反之,服饰的改变也坚定着人们对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心。中国近现代的服装,常有这样的形容:说是就像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其中。

    【参考文献】

    [1] 曹顺庆. 中华文化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朱汉国, 李少兵. 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00-1949)[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1.

    [3] 王  鑫. 醉民国[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

    [4] 张晨怡. 教科书里没有的民国史[M]. 上海: 中华书局, 2012.

    [5] 钟敬文.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6] 姜迎春, 朱丽霞. 由旗装到旗袍:近代服饰流行的影响因素探析[J].服饰导刊, 2013(4).

    [7] 赵  颖. 从近代服饰变迁透视社会风俗移易[J]. 沧桑, 2006(1):58-59.

    [8] 陈蕴茜. 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J].学术月刊, 2007(9):139-147.

    【作者简介】

    王开虹(1994—),女,安徽舒城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