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 散文欣赏
  • 故事大全
  • 随笔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课外必读书目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阅读 > 观后感 > 正文

    绘画中的开国英雄

    时间:2020-12-25 15:03:3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在为建立新中国所进行的斗争中,涌现出无数的开国英雄。他们在美术作品中以各种形式出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毛泽东的样板画

    今年6月在广州春季拍卖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油画家靳尚谊的作品《毛主席全身像》,以2016万元成交,震撼全场。这是历年来表现开国英雄题材作品中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一件。这件作品创作于1966年,尺寸为262cm×137cm,是画家的代表作。作品中人物的刻画充分体现了画家成熟的技法,除了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外,它还是迄今尺寸最大的毛泽东全身肖像画。

    与《毛主席全身像》相比,《毛主席去安源》这幅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征,它创造了许多奇迹。

    1995年,该作品由作者刘春华委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公开拍卖,最后被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以605万元拍走。《毛主席去安源》的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成为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就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难与之相比。

    《毛主席去安源》创作于1967年,创作完成后很快在中国美术界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一个时代的样板画。时至今日,这幅画的印刷品和以此制作的各种纪念品还充斥着收藏品市场。

    《毛主席去安源》表现的是1921年中国革命的起步阶段,毛泽东去江西安源给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一段历史。作者刘春华出身于东北松嫩平原上一户普通的农家,从小喜欢画画。1967年夏,北京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刘春华承担的任务是画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创作这幅画,是要表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形象。刘春华带领创作组广泛搜集了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章,以及有关毛泽东革命活动的回忆录和安源工人运动史料。当时刘春华只有24岁,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并没有专门学过油画。为了完成这一在当时可以说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还到安源路矿体验生活,采访老工人,了解毛泽东多次来安源的情况。

    经过研究史料和深入生活调查,刘春华把最后的创意定了下来。在构图上,他把毛泽东的形象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背景的上方朝霞滚滚,下方则乱云飞渡。画面上的青年毛泽东身穿一件传统的中式长袍,意志坚定地大步走在山路上。在动态处理上,他让毛泽东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稍稍扬起的头和稍稍扭转的颈部,表现毛泽东不畏艰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紧握的左手,表现毛泽东争取解放全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右手挟一把雨伞,说明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

    创作完成后,毛泽东亲自审查了这幅油画。他说:

    “精神气质上都很像我,不过我当年哪有这么好的布鞋穿呢?只能穿草鞋。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虽然提了一些意见,但毛泽东对这幅画还是满意的。其后该画被收入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本作插图,并被仿制成上百种纪念像章、石膏工艺品等,广为传播。从此,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全国家喻户晓,并蜚声国外。

    在诸多的开国英雄题材油画作品中,毛泽东是画家表现最多的一个人物。而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则明显受到前苏联油画的较大影响。

    朴素的领袖生活画

    相比上述的肖像画样板,还涌现出比较生活化的领袖画,刻画了生活中朴素的领袖形象。

    李琦被称为“革命领袖画像第一人”,他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伟人形象。他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里把周恩来刻画得神完气足,得到了其夫人邓颖超的高度赞扬,并且接见了他。画刘少奇的作品《同志》、画朱德的作品《我们在一头》、画任弼时的作品《弼时同志》、画邓小平的作

    品《我们的总设计师》等等,都在美术界乃至全国人民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琦对开国英雄们怀有的特殊感情,源于他儿时的生活经历。1937年,刚满9岁的他就跟随父母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到了延安,在欢迎晚会上,毛泽东等领导人对他的亲切问候鼓舞了他。“用画笔为人民的功臣树碑立传”成为李琦的愿望。

    李琦的代表作《主席走遍全国》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表现的是毛泽东主席与其他领导一同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一个片断。画面上主席左手叉腰,右气息。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设计第五套人民币,决定在100元面值的人民币上用毛泽东主席的肖像。银行的负责人员请刘文西为新版人民币画像。他精心挑选照片,专心创作,经过20多天的紧张忙碌,反复修改方才定稿,并最后通过中央领导的审定。目前使用的100元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那一稿。

    刘文西画过的毛泽东形象有多少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创作的《枣园新春》、《知心话》等画作都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与头裹白毛巾、手持旱烟袋的陕北农民聊家常的场面。为了画得真实可信,他整日在当年毛主席走过的地方写生、沉思。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毛主席和牧羊人》,画面中的老农在主席面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手拿着草帽,神态和蔼可亲,双眼炯炯有神,充满了领袖的自信与豪迈。稍显零乱的头发和飘动的草帽线绳让人感到似有微风拂面,洋溢的笑容和红彤彤的面颊展现了酣畅淋漓的劳动工地场面。作者发挥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艺术手法,没有对人物和所处环境做更具体交代,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欣赏者感觉到画面上虽然只有主席一人,但似乎已置身于千万群众之中,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与活力。

    刘文西对毛主席及其他开国英雄的崇拜和热爱更胜一筹。学生时期的刘文西就很崇拜毛主席,他常对人说:“毛主席很伟大,我毕生都要用画笔追随他老人家,把领袖的风采传给后代。”从1957年第一次去陕北起,他在之后的40多年里共去过58次,走遍了陕北26个县、上千个村庄,感受当年毛主席在那里工作、战斗的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老农的絮语,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亲切感人的毛主席形象跃然纸上。

    刘文西不仅画毛泽东,也画过开国英雄群像。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巨幅长卷《东方》,画面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4位伟人形神俱备,音容犹在。

    《人民和总理》表现的是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时,周恩来总理亲赴灾区看望受灾群众、鼓励大家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家园的一个场面。女画家周思聪(1939-1996)为创作此画,深入邢台地震灾区,画了大量速写,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她在地震刚刚过后的残垣断壁中艰苦跋涉,与灾民们同吃同住。周思聪在刻画总理形象时满怀深情,笔笔入骨。画面上总理紧握一个灾民的双手,眼含热泪,嘴角抿得很紧,“此时无声胜有声”。经过几度锤炼,她在1978年完成了这件作品。1979年,《人民和总理》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获了大奖,成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开国英雄群像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开国英雄群像的作品也有很多,《南昌起义》、《遵义会议》等都是在美术界颇有影响的力作。

    《南昌起义》由黎冰鸿(1913—1986)创作于1958年,现藏于军事博物馆。这幅油画描述的是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领导人,率部2万余人在南昌发动起义,揭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人民革命的新篇章这一事件。

    画面上,南昌中山路上最负盛名的江西大旅馆前,灯光耀眼,兵马云集。武装起义即将打响,人人臂缠白布,胸佩红巾,刀枪在握。周恩来在台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周恩来后面有四位戎装将领,起义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坐在弹药箱旁,手里摆弄着作战地图;他身后是叶挺,时任第二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兼十一军军长;周恩来身后是朱德,时任南昌公安局长,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朱德的身后是贺龙,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当时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而他的队伍是起义战斗的中坚力量。

    此外,还有其他画家创作了有关南昌起义的作品,其中上世纪70年代陈衍宁创作的《南昌起义》影响也较大。与黎冰鸿的作品不同的是,这幅作品人物较大,基本属于几个人物的全身肖像,便于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他采取了近景描绘,把背景简单化,完全以人物为中心。几位开国英雄在周恩来的带领下从容地走在队伍的中间,朱德与周恩来目光坚毅,并肩走着检阅起义的官兵。从表现技法到人物形神的把握上,该作品都称得上是独具风采的一件力作。

    沈尧伊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绘制而成的《遵义会议》是一幅500cm×200cm的大型油画。从1975年到1997年的20多年,他先后五次重走红军当年走过的长征路,每到一处他都注意收集素材,细心揣摩,深入理解历史。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开始阶段,毛泽东尚未取得领导地位。在油画《遵义会议》中周恩来处在中心位置,目光坚毅,坦然地面对各位会议代表;毛泽东手持香烟,专心致志地边听边思考问题;朱德看起来表情严峻;王稼祥、张闻天都在静听发言;刘少奇和邓小平则回过头来面对观众,似乎在迎接新来的会议代表。画面结构疏密有致,紧张的气氛中孕育着希望。

    责编 卢茹彩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