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个人写作 > 正文

    插队那年月(散文)

    时间:2022-08-26 08:56:5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插队那年月(散文)

      是广阔的天地给我插上了向理想腾飞的翅膀。下面是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插队那年月(散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插队那年月(散文)

      我下乡插队的隶属于彰武县四堡子公社鸡冠山大队的西程子沟小队,村子依南面的山与北面的坡之间狭长的一条沟壑两边而建。我们知青点就在村子的最东边。以我们知青点为界,西边为西程子沟,东边为东程子沟,东西程子沟两个村落相联,窄长绵延数里。

      西程子沟生产队,7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10分工分分值在0.7、0.8元。生产队和农户全是土屋。在当时,是个非常落后、贫困的生产队。

      我们知青点,是土打墙的四间房;11名知青,4名男的住在一间东屋,7名女的住西边的两间通屋,中间的一间为厨房。

      到广阔天地插队,是我们这些知青人生旅途的第一程。命运和缘分使然,11名男女青年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同处一个屋檐下,同食一锅饭。我有必要简介一下,我们点各位知青的主要情况。先说ABC:

      知青A:是点长。她眼大有神,五官精致而又棱角分明,梳着齐耳短发,既透着一种精明干练,又显露出贤淑样子。她操持知青点事务,尽心而又有条理,主政知青点展示了很好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后被推选为大队专职团支部书记。她当大队干部,我可没少被她“抓差”,多数是“动笔墨”的一些事。还真很感谢她,派给我的每次差,我都能免受几天干农活的劳作之苦。

      知青B :是副点长。1、85米的个头,微黑的脸庞,语音浑厚。看外表,是个粗旷的北方汉子。但实际上,他思维缜密,人情练达,行事稳重,为人处事表现出超越自己年龄的成熟。他擅长拉小提琴,工余时间他的悠扬而又拨动人心的琴声,为我们知青点赶走了寂寞,增添了欢乐。后被公社采石厂领导看重,把他调去做管理工作。

      知青 C :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活泼大方,爱说爱笑,达观而又富有朝气。她是知青点最早脱离劳作之苦的人,担当大队的赤脚医生。由于她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加之给医送药的亲民工作,在知青点和社员中有很好的人缘。据说,社员家的美味佳肴、瓜果梨桃什么的好东西她没少享用,好令人妒忌。

      以上几位知青朋友,可以对号入座。由于本人认知和笔力有限,有说得不妥的地方,非有意为之,还请见谅!因篇幅有限,关于其他知青朋友的情况,留在下文再作介绍。一般重头戏都在后边,压轴吗!

      二、铲地:农耕文化的体验

      70代初,我所插队的农村还处于农耕时代,所谓农耕,就是除了大块的田地用拖拉机翻耕外,春播、夏耘、秋收还是靠人力,拼的是个体劳动技能和人的体力,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在广阔天地的大课堂里,我们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首要任务是学农活。

      在诸多的农活中,最考验人意志和技巧的,是铲地。先是间苗,就是在多个庄稼苗中留下一个最壮实的,弱苗用锄头砍掉;然后把锄头伸向前方嵌入地表,用力往回拉,铲除杂草并使土壤变得松透。要求铲苗必须准确迅速,锄头嵌入土地有足够的深度。一铲、一伸、一拉,是铲地的一个完整循环,完成这个循环,才能迈步向前继续下去,直到铲完一根垄。

      铲地是工作量分配最均等的农活,每人一条垄,就像游泳运动员竟技,沿着每个人各自泳道奋力前行,完全是一种个人体力技能的比拼,快与慢、先与后一目了然。

      知青们个个是农活的“生瓜蛋子”,虽然正值青春年少,身上有把子力气,但干起活儿来笨手笨脚。头几天落在铲地大军后边的,多数是知青,特别是女知青有的落后小半根垄。当然,打头的“老庄稼把式”,对我们很理解和体谅,有意识地放慢些速度,照顾一下我们;还有更多的暖心的社员,到地头后回过头来帮助我们铲落下的部分,然后再共同铲下根垄。

      铲地是个良心活。如果想偷奸耍滑少费些力气,可以减少工序,锄头嵌入地表浅些,或在地面上前后滑动,如当场不被人看见,又没人监督检查,也能糊弄过去。但庄稼长起来了,被糊弄的地方就现出了端倪。当地农民有老话说:“人勤苗壮,多多打粮;人懒地荒,一年白忙”。阐明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和诚实劳动的意义。

      铲地都是在炎热的季节,头上是火辣辣太阳的照射,脚下是热气蒸腾土地的烘烤,加之高强度的劳作,汗水很快的浸湿了衣服,那真是一种说不出的煎熬。每当这时,就埋怨老天不睁眼,或是怒其有意与人作对,怎么这么吝啬?不给下点雨,给点阴云也好,哪怕小的一片云,把太阳遮住十分钟八分钟的,也能让人喘口气。有一天,老天真的发慈悲了,突然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由于雨急,我们干活的地距农宅比较远,跑的慢些的都淋成了“落汤鸡”。

      从铲地这个农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农民“土里刨食”的辛苦,想起了老少皆知的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铲地这活最能体现从业人的操守,也能彰显人文情怀,是那个年代集体所有制农村特有一种农耕文化。包产到户以后都成了过往。

      三、搅粮:亦乐亦惊的一天

      一天,点长对我说:“明天我们去哈尔套“搅粮”,我当即答应:“好的”。

      我们72年下乡这批知青赶上了好时候,下乡第一年享受城镇人的待遇,吃商品粮;第二年就与当地的社员一样了,定量比社员要多些,每年每人600斤。但那都是原粮,加工后大约能出7成成品粮。

      接到这个任务后,别提心里多高兴了,心想这回我可“过把瘾”,虽然是驴车 ,那也是车啊。我们生产队唯一的小驴车,我们称之为“驴吉普”,因为这个驴车一般不下地,而大多数用于队领导公务活动、社员家庭急难之事,类似于那时企事业机关的吉普车。这车没有专职的车老板,谁用谁自己套车赶车。要知道,我对赶车非常的有兴趣。有时分配我跟车送粪,拉土,送公粮时,经常和车老板套近乎,央求要体验一下驾车的感受。车老板拗不过我,也乐于抽支烟,休息一下,在车少人少、路况好的路段,把鞭子交给我。所以对于赶车,我并不陌生。

      那是个四月天,艳阳高照,春光明媚, 微风和煦。坐在驴车上,我心里倍爽,不时地甩几下鞭子,吆喝一下驴子,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和驾驭感。翻过一座山梁全是下坡路,小驴子在沙石公路上哒哒的欢跑着。

      只要心情好,眼中皆风景。望着公路两边匆匆退去的田野、树木,我想起了电影《青松岭》中的插曲,并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

      “长鞭哎,那个咿呀甩哎,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哎!哎哎!奔前方!”

      点长打趣地对我说:“今天心情不错啊”!我瞅瞅后边坐着的点长,脑海中油然浮现出一个典故:“回娘家”。又一想,人家牵的是驴,而我现在赶的是小驴车,场景差不多但交通工具对不上。暗自嗔怪自己胡思瞎想,“乱点鸳鸯谱”。赶路!“驾”!

      我们去的地方是距我们住地20多公里的哈尔套公社,粮米加工厂就在公社附近。还好我们到的比较早,排在了第一号。说是机械加工,其实还是半手工半机械。用户要自己往机械口倒粮食,等粮食加工得差不多了,我们下到离地面两米深的地下出粮口,用空袋接着。由于没有经验,没把袋子与上方出粮口对严,面粉顷刻间下来之后,顿时粉尘四溢,我们浑身上下即刻罩上了一层白面粉。等粮食都加工完后,我们的头发、身上都白蒙蒙的,脸上象涂了厚厚的一层胭脂。搬粮食累出了汗,就不时地用手和衣服胡乱的擦抹几下,得!成了“大花脸”,扮“小丑”不用化妆了。我们相视大笑,说不出话来。

      谁料想,出门欲往车上装粮食,非常闹心的事在等待我们。小驴车不见了,顿时我那心一下就悬了起来。因为我粗心,忘了栓车。我左寻右找了一阵未果, 心里越发的急起来,要知道这小驴车,可是生产队的重要资产啊,如果丢了怎向父老乡亲们交代。我改变了寻找策略,边扩大搜索范围,边向人寻问。一位街边摆摊的中年妇女对这驴车有印象,她让我往街北的方向找一找,我想对呀,驴子都记道,北边正是我们来时的路。我往北边小跑着找了一阵,快出村口时,发现那家伙正在悠哉地吃着街面一家门前堆放的苞米秸秆。谢天谢地,总算把你找到了!我牵着驴缰绳,长出了一口气,暗自思忖“有惊无险”!

      回来的路上,都是上坡,驴跑起来非常吃力,我就减少了驱赶和吆喝,任其慢悠悠地走着。在离村子不远时,点长突然对我大声说:“停一下,丢了一袋的米”。糟糕!这100多斤口粮,大概率是找不回来了。我们还是决定原路返回,碰碰运气吧,看能否找到。我驱车飞快走了几里路,别说,那袋米好好的躺在进村的小路上。幸亏落在了这一段小路,而且这段时间没有人和车路过。又是一次“有惊无险”,“失而复得”!

      这一天,有乐有惊,可谓“喜忧参半,身心如“坐过山车”,忽上忽下的 。这天是我记忆深刻的一次经历。

      四、杀猪:知青们欢聚一堂

      我们知青点,头两年由于有每人120元的安家费垫底,就买几个小猪仔养着,10多人的剩菜剩饭和泔水,也得到废物利用。但猪的成活率却不尽人意,大多因病医治无效,没长到成猪就在幼年时夭折了。1974年,终于有一头不负众望的家伙脱颖而出,逐渐出落得膘肥体壮,给人带来了莫大的期望。“端午节”前夕,大家一致同意,改善一下知青点的伙食,来个“杀猪宴”。

      杀猪那天,我们知青点一下热闹起来。那个纯真的年代,天下知青是一家,走到哪里,只要有知青点地方,你亮明知青的身份,就会受到知青们热情的款待,因为大家都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姐妹。闻听我们青年点杀猪,临队的十里八村儿的知青,不请自来。平时大家还互相串点,有好吃就不走了。吃货们听说有“杀猪宴”,都象“打了鸡血”,兴奋不已。知青点一下汇聚了20多人。

      有的男知青不知从哪里弄些酒,给“杀猪宴”增加了热度。饱餐后,在酒精的作用下,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拉起小提琴,有的捉对胡侃。歌声、乐器演奏声和嬉闹声,不时地从知青院飞出,半条街都能听到。那热闹气氛堪比过年。

      知青点附近的嗅觉灵敏的猫儿狗儿也寻味赶来凑热闹,怎轰不走,与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直到设法分“一杯羹”、饱食后才肯离去。

      天气热,吃不完的猪肉急需处理。肥肉好办耗油,瘦肉怎么办?那年月没有冰箱冰柜。有人出主意,把肉煮熟了,切成小块,放在大缸里,用盐腌起来。可是过不了几天,肉的味道还是一天比天地浓起来。平时很少见到油腥、营养缺乏的我们,也不管什么味不味的,怎么样也是肉,大家赶在不能食用之前,把味肉扫荡得干干净净。

      那些天,大家的消化系统好像出了点问题。知青点的男女厕所的利用率陡然上升,有两天要排队才能得到“蹲位”。真是“物极必反”啊!

      五、参会:四级干部荟萃

      1974年以后,县、公社和大队对知青干部培养和使用非常重视,我们青年点儿陆续有人被派到别的生产队当干部。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1975年3月,我被调到东程子沟生产队任政治队长。政治队长是队班子的班长,责任重大。那年正逢搞农田基本建设,大队组织男女老少几百号人,在马蹄山一块山坡地修梯田。我每天4点多起床,开始敲生产队的大钟,组织好队伍,六七十人排成两路纵队,打着红旗赶赴工地。天黑才回到知青点。那时真是“披星戴月”。

      后来我忆及这些事,不免心生感慨:难怪那时的“美帝”、苏修”不敢侵犯我们,中国百姓有高度的思想觉悟,有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抗美援朝”就是例证。

      这年11月份,彰武县召开四级干部大会,即生产队、大队、公社和县四级干部参加的会议。据说,这是彰武县史上的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盛会。我知道的,参会人员有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大队的支书、贫协主任、民兵连长、团书记、妇女主任,公社一级机关估计得有几十人参加。

      会议地点在彰武县城。可能是参会人员比较多,县城招待所儿宾馆住不下的原因,我们大队参会人员住宿被安排在城东一个农户家里。房东是一对年逾六旬的老夫妻,看得出他们把接待我们当成非常荣幸的政治任务,房间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对我们即热情又周到。早晨备好了洗脸水,晚上烧得屋暖炕热。11月份已近隆冬季节,到屋里我们就感到热气扑脸,暖乎乎的,

      会议共三天。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我模糊的记得,主要是传达贯彻省领导的讲话精神,组织发动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材料袋,各公社各大队还分别拍了集体合影照片。这些材料和照片我曾一直保留到90年代初。一次搬家,被家里人当做废纸给打发到废品站去了。我知道后甚是遗憾,一段历史性的记录丢失了。

      三天会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会议用餐。大会把伙食安排的甚好,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了会议用餐的模样。早餐馒头、大米稀饭和各类小咸菜;中餐和晚餐都是8个人一桌,8至10个菜。在我眼里,一句话“丰盛”。那时我心想,当队干部也不都是操心挨累,感情也有被优待的时候。几天下来,我的人几乎胖了一圈。

      六、感恩:那个宝贵年月

      插队那年月,我们饱尝了生活的“五味杂陈”。众多的知青朋友,对那段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是,“远看成岭,侧成峰”,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以为,从人的一生整体上看,那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是生活阅历的厚重积淀。

      首先,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我插队那个年月,“苦”是“主旋律”。没有蔬菜,就着咸盐花吃饭,这种情况虽然不是经常,但有过几次;冬天最寒冷时戴着棉帽入睡,早上起来泡在脸盆里的衣服冻成了冰坨;夏天因蚊虫叮咬,一夜只睡四五个小时,白条文的褥单布满了密麻麻的臭虫屎,无法洗掉。1974年下特大暴雨,半夜男知青寝室的山墙突然倒塌,雨水没到了炕沿,打湿了被子人才被惊醒,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还有起早贪黑、超强农活,都是对我们意志品质的考验。以致后来回城工作,我虽然当了井下掘进工,每天三班倒,从事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心理非常的满足。每个月都要上满班;每逢生产会战,一个月不回家,真的是“地球转一圈我上两个班”。每个月末,都向老妈奉上工资“不打把”的银子。工作半年,赶上半年评先进,我被评为“劳动能手”。我的父母曾多次对我的弟弟说:“你没下过乡,吃苦耐劳精神,就是不如你哥”。

      其次, 接触了社会,了解了世事。下乡使我们比较早的进入了社会,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生活的艰辛。青年点儿的集体生活、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使知青们逐渐懂得了怎样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急、难等复杂问题。下乡几年的历练,使知青们较早地成熟起来。看现实,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精英,有很多都是插队的知青。

      还有,学到了技能,增长了生存能力。我们不仅学到了农活技术,而且通过帮助社员盖房子、抹房、打墙等活计,学到了很多生存本事。后来参加工作,展现了很好的适应性,从农村学到的治家本领也派上了用场。70年代中期,我家里盖小门房、盘土炕、搭炉灶等家务活,都是自己带着弟弟琢磨鼓捣完成的。这都得益于下乡那些年的点滴积累。

      要知道,当今社会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20大几的“巨婴”可不鲜见。

      我感恩插队的那段经历 。是广阔的天地给我插上了向理想腾飞的翅膀,为我们扬起了在人生大海中乘风破浪的风帆,值得在自己人生史册上浓重地书上一笔,永不忘记自己当知青那年月。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