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个人简历下载 > 正文

    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

    时间:2021-01-19 18:07:3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要事前预防、及时处理与事后辅导并举,欺凌者、受凌者与旁观者的辅导并重。鉴于受凌者的被动处境以及其心理与行为受影响的不确定性,在把握校园欺凌不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评估欺凌事件對受凌者的心理影响,通过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使校园欺凌对受凌者产生的伤害最小化,可谓“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包括打、骂、传、吓、毁等不同表现的行为,这些行为可概括为四种常见的类型,且几种欺凌形式也可能同时发生。在把握校园欺凌现象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欺凌事件和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是心理干预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填写问卷进行相关调查,判断校园欺凌事件属于哪种类型、严重程度属于哪个等级,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一)物理欺凌

    物理欺凌以对受凌者进行重复性的踢、打、推或损坏其物品等物理攻击为特征。如:推撞绊倒、拳打脚踢、拉扯头发、掌掴拍打,甚至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实施肢体攻击;又如,有意毁坏、污损受凌者的文具、衣物等物品,强索金钱或物品等敲诈行为。

    (二)言语欺凌

    言语欺凌指对特定学生进行恐吓、谩骂、讥讽等,包括:以言语挑逗受凌者;恐吓、威逼受凌者听从命令;画侮辱画、叫侮辱性绰号来嘲笑受凌者或恶意贬抑受凌者的体貌、性取向、家庭状况或其他方面;传播有关受凌者的闲言碎语或记录、散布实施欺凌过程的文字、视频信息等。

    (三)关系欺凌

    关系欺凌是利用同伴关系和社会操纵来欺凌他人,是一种以在群体中孤立和排斥受凌者为主要特征的间接欺凌。如:分派系孤立某些人,或在集体活动中实施歧视、排挤受凌者;传播人际关系的谣言、告诉同伴不要和某人来往;让受凌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凌者招致处分等。

    (四)网络欺凌

    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途径实施校园欺凌成为一种新的形式。如:发送威胁性的电子邮件恐吓受凌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令人难堪的图文信息或音视频资料以及传播谣言;在社交媒体讥笑受凌者、转载实施欺凌过程的信息,甚至创建仇恨网站等。

    由于网络欺凌在虚拟的空间进行,具有一些与传统的当面欺凌不同的特征。一是时空的延展性,通过网络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随时随地”实施欺凌;二是影响的扩大化,在网络受众接续传播、信息量几何级数扩散的作用下,被欺凌者可能“反复受凌”;三是身份的隐蔽性,借助网络,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不在同一现场,欺凌者不易暴露,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往往后果更严重、更长久。

    二、欺凌事件对受凌者的心理影响

    与校园欺凌对受凌者身体上的伤害相比,欺凌事件对受凌者心理方面的影响更为复杂、更难评估。受凌者长期遭受欺凌又缺乏合理的化解方式,容易导致消极心理堆积,还可能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内向退缩

    欺凌者选择欺凌对象往往不是随意的,带有内向孤僻、胆小怕事、安静羞怯等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成为受凌者。受欺凌者的自我意识、心理控制水平本就相对较低,欺凌事件让他们身心不适,又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价值感进一步降低,极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适应或内化问题,并可能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全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甚至导致自我伤害行为。

    (二)外化攻击

    一方面,内向退缩到一定程度,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受凌者会产生爆发性的攻击行为。另一方面,经过校园欺凌事件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认知偏差,或是对欺凌行为进行敌对归因,认为拥有暴力才是强者、只有对抗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也会产生“以暴制暴”的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等外化行为问题,甚至从受欺凌者的身份转变成欺凌者。

    (三)社交问题

    校园欺凌是学生群体间一种不良的人际互动,特别是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等。除个体的个性特征、体貌形象、行为方式等自身因素外,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以及校园氛围、师生关系等亦是校园欺凌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受凌者被迫退出主流群体、在同伴群体中被边缘化时,往往感到孤独无助、不知所措,严重者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社交恐惧等问题。

    (四)学业问题

    受欺凌者在遭受欺凌后感觉自己生活在无安全感的校园环境中,情绪紧张焦虑等都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由于经常担惊受怕而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往往导致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成绩下降、不想上学等学业方面问题。学业问题又会与社交、心理等问题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三、受欺凌者的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针对性强,探讨较为深入,通过专业的辅导技术可以有效化解受凌者的负性情绪、防止日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适应不良和问题行为。

    (一)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是一个传统的心理辅导路径。大部分受欺凌者受到欺凌后,虽有内心的恐惧、委屈、自卑感和挫败感,却往往因胆小、退缩而不敢报告给教师和家长。通过拨打热线反映问题和寻求帮助,受凌者无须直接面对心理老师,可以在较为隐蔽、较少压力的情境下进行倾诉。如加拿大的儿童求助热线,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帮助数千名学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和负担,缓解了校园欺凌对该群体的心理伤害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对于受凌者,心理热线咨询可以循着“我们可以帮助你吗—处境发生变化了吗—如何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思路进行谈话,用以下几个问题层层引导。

    1. 发生了什么?——让受凌者在倾诉过程中宣泄情绪、缓解压力。

    2. 这件事情对你有什么影响?——教师可适时表达同理心,引导受凌者勇敢面对问题。

    3. 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最难接受的是什么?——这是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受凌者将心底深处最难以承受的事情表达出来,能加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

    4.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会觉得好受一些呢?——可以由教师提出有选择性的建议方案,让受凌者决定是否接受或选择某一方案,但最好是引导受凌者自己思考、找到自己觉得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适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专题网站

    当前网络欺凌的危害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00后”又是网络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可以建设反欺凌专题网站作为心理热线的“升级版”,提供更“随时随地”、更“多样化”的心理服务。

    反欺凌專题网站可以设置校园欺凌知识介绍、案例分析、反欺凌论坛、反欺凌角色游戏、反欺凌技巧练习、在线监测、在线咨询等不同板块,让受凌者根据需要自主选择。通过网站构建的反欺凌虚拟学习平台,学生学习如何对抗霸凌者、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并可以在模拟的校园欺凌情境中反复练习,待灵活掌握技能后迁移到日常交往中。

    (三)面谈咨询

    面谈咨询是更深入、更细致的心理帮助,既可采用言语沟通,还可辅以非言语信息交流;既可以进行心理疏导,还可以进行技能训练;既可以只针对受凌者,也可以在适当的时间点,把欺凌者与受凌者聚在一起,使双方能够面对面地解决问题。

    面谈咨询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商讨咨询目标、制订咨询方案。通常,一次谈话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追踪访谈,一般每周一次,持续4到6次。下一次面谈时,注意考察上一次面谈所同意的目标进展如何、遇到哪些新的问题。在分别与欺凌者和受凌者个别谈话的基础上,若评估合适,可以让双方坐在一起面谈,从而更有效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然后就如何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进行持续的辅导、跟踪、监测,确保彻底解决欺凌事件。

    四、受凌者的团体心理辅导

    若受凌者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个别心理辅导就难以实施。而且,心理辅导教师数量较少、需要面对的学生和问题却不少,仅靠个别辅导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为此,可以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帮助受凌者。同时,个别心理辅导的效果,也需要回归到实际生活环境中检验和提升,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

    (一)反欺凌互动训练小组

    帮助受凌者获得社会支持、学会社交技能、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关系、同学之间关系等),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关键。反欺凌互动训练的目标就在于此,即:通过组建受凌学生辅导团体,运用小组合作法(Co-operative group work),建立和增强同伴支持,并在互动活动中练习基本的倾听技能,学会理解他人观点、恰当解决人际冲突等,改善和提高受凌者的心理适应水平。

    1. 回想事件,体验情绪。教师可运用指导语引导学生回想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类似事件,唤醒情绪体验。如:“在座的每位同学,在自己的校园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被欺凌的经历。有的同学被取了侮辱性的绰号;有的同学,被宿舍的舍友搞小团体而排斥在外;有的同学,被同桌威胁着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究竟你遇到的是怎样的事呢?请大家放松,微微闭上眼睛,跟随舒缓的音乐一起进入回忆。慢慢地,慢慢地,你开始记起来了,眼前的一幕逐渐清晰……”

    2. 交流分享,引发共鸣。让每位组员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自己亲历欺凌事件时的心情,加深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反欺凌的欲望。在分享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聆听,体会他人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感触特别强烈的学生,分享的时候可能会情绪失控,教师要适时、适度给予情绪疏导,并关注是否需要在课后对其进行个别干预,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3. 模拟情境,练习技能。选择交流分享中较为典型的某一欺凌事件,让学生分角色把受凌者、霸凌者和旁观者的情绪、行为表演出来,进行“情境教学”。通过再现校园欺凌的整个过程以及不同角色的具体表现,寻找冲突和情绪管理、规避和解决校园欺凌的方法,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应对方式中的不成熟之处,点拨、引导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分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修正自己的行为表现,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运用换位思考、正确归因、适度对抗等与人相处的技能,如:学会用冷静、坚定、有礼貌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4. 反思领悟,改进行为。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不仅需要学生亲身探索与经历才能获得,还要反复练习才能学以致用。为了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反欺凌互动训练可以采取交叉分组、混合重组、改变情节走向等处理方式,让学生自我展示、助人自助。这一阶段,最有价值的是一些改变中的不适、互动中的冲突。对此,教学中可融入一些电脑游戏、虚拟场景,以“寓教于乐”的演练实现巩固技能、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身心康复园艺活动小组

    为受欺凌儿童创造机会,使之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将受凌者的关注点转向不同的团体组织或社交活动,是帮助他们摆脱人际困境、走出欺凌阴影、学习社交技能的有效途径。转移受凌者的注意力,回应其个体活动和社会交往等身心多方面的需求,组织身心康复园艺活动小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 修剪植物。受凌者在欺凌事件中往往积累了许多不良情绪,修剪活动可以实现一种宣泄,帮助释放负性情绪。与此同时,植物的特质(香味、色彩、质感、肌理、造型等)可以刺激嗅觉、视觉、触觉等感知觉,使人放松肌肉、平静情绪,舒缓个体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改善受凌者焦虑、抑郁、恐惧的消极状态。

    2. 园艺活动。通过多肉叶插、叶片扦插、植物水培等活动设计,让受欺凌青少年感受到植物顽强及蓬勃的生命力,从而在与植物互动的过程中,以植株作为借镜,来回顾、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从而增强自身抗压及抗挫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和沟通交流,可以增强受凌者与同伴交往的活动能力。

    3. 成果展示。利用园艺小组活动中产生的成果(如花艺创作、盆景设计、组合盆栽等),可以使受欺凌青少年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实体成就,也可以让其他人看到受凌学生的成长力量,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自信心。

    此外,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科任教师是心理教师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如何将家长和教师纳入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责任编辑:黄晓夏)

    参考文献

    [1]陈琪,李延平.澳大利亚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18,45(08):91-104.

    [2]王嘉毅,颜晓程,闫红霞.校园欺凌现象的校园伦理分析及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54-60.

    [3]刘艳丽,陆桂芝.校园欺凌行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05):60-66+95.

    [4]冯帮,刘小云. 国外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9):19-22.

    [5]黄丹,林少妆.园艺治疗之受欺凌青少年身心康复小组运用[J].社会工作,2018(04):48-54+111.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