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大全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硬件知识
  • 电脑安全
  • 选购与维护
  • 电脑故障
  • 玩转微信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电脑 > 电脑技巧 > 正文

    初中文言文优化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0-12-02 12:13:1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使文言文教学更优化。在尊重学生学情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由简到难地选择材料,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由浅入深地设计学法,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阅读的信心。引导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地归纳文言文学习规律,从而获得文言文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获得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循序渐进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的缺陷

    笔者在开学接手初一新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语文学习最困惑之处,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均提到了文言文。日常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艰涩,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相比于其他学科,对难懂的文言文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看似与应用脱节,学生无处运用使用,也就不会主动去学,也不能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基于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我着手研究如何优化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从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出发,结合初中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探究出几点切实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有效策略

    (一)由简到难选择材料,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1.第一层次: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初涉文言文的学生,培养其兴趣是教学的一要旨。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正餐之前先来点“开胃汤”,让学生体会到蕴含在文言文艰涩外衣下的无穷趣味。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名人轶事、讽刺寓言,或是一些他们比较熟悉而有趣的成语故事。

    比如,《铁杵磨针》这个故事就很简短,里面的重点字词也不多,学生只需理解“弃去”“逢”“方”“卒”这些浅显的常用的文言字词,文意自然就能贯通了。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因为有着很好的认知基础,都将成为我们引导孩子进入文言文殿堂大门的绝妙途径。

    2.第二层次:略有难度、稍带议论的文章。随着文言文阅读的深入,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的选材中,可以尝试选择一些夹叙夹议的文章。面对这类文章的学习,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较难文言文的信心,特别注意新旧知识的连贯和提示。比如,在学习蒲松龄的《狼》以后,可以进行拓展比较阅读蒲松龄的另外两篇《狼》,体会其异同点,根据所学文体的变化,有选择地穿插不同文体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从而帮助学生逐渐达到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第三层次:穿插典故、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随着八年级社会学科中文史知识的教学渗入,文言文教学便可尝试让学生接触一些有一定历史背景的,穿插某些历史典故的文言文。如选自《三国志》的《乐不思蜀》,选自《晏子春秋》的《晏子使楚》,选自《资治通鉴》的《文天祥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这些文章虽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但是却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获得更多的文史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主义的教育,获得美与情感的熏陶。

    (二)由浅入深地设计学法,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阅读的信心

    1.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种读法来贯穿始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反复诵读在文言文教学重的重要性。然而读要读的得法,读要读的有目的,读要读的有层次。

    首先,是课文的朗读。准字音(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句读(停顿),读准语气(思想感情)。这在一开始的文言文学习中尤为重要,也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开端。如七年级的课文《童趣》《<论语>十则》《孙权劝学》等,就必须首先通过断句和通读这一关。读准句读最重要,读准句读实际上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的体会过程。

    其次,要读通文意,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循环精读。精读目标:①把握文意;②探究文法;③体会情感;④感受情境。通过再读,扫除文字障碍。通过研读,深入探究文意。在此基础上遇到很美的文章,还可再多读,甚至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2.由“自主探究”到“互助合作”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第一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去做。例如,在《杀驴取肝》中有一句话“使人夜款门而谒”,这句话中的“款”字,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那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的猜测吧?“派人半夜来干什么呢?”“要求见”“求见之前要怎么样那扇门呢?”那当然是“敲门”了。

    “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也正是这种“猜”和“推知”,才给阅读带来新鲜感和发现的乐趣。语言带挈思维,思维观照语言,只有这两种运动的相互融合,才有语文教学的效率,才有真正的语文素质,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意义。

    第二步。当遇到说理性的段落,或者难度较大的文章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让他们通过互相帮助来完成对文言文的学习。如《伤仲永》的第三自然段,就是这样一段具有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的文字,这就需要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帮助完成对文意的疏通和对中心思想的概括。

    如果学生讨论还是有困难,那教师就要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了。但是,教师的讲必须慎之又慎,牢牢把握一个“精讲”原则,即除了文言文中的一些艰深的字词、语法、句法外,坚决不讲,不排挤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干涉学生合作探究的权利,对于书本上的注释,大胆筛选,切忌“面面俱到”。

    3.归纳文言文学习规律,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品质。

    (1)从知识上积累:归纳整理,发现规律。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帮助学生及时归纳。找出相关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字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开始几次可以由老师来帮助他们完成归纳。渐渐地便可尝试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对课堂笔记进行梳理归类,并在课堂或课后进行交流、修正、补漏、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日常积累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长进,从中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建立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比如,“之”这个常用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一开始的学习中就会不断出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提醒学生特别留意观察它的特点和规律。随着遇到这个词的频率越来越高,次数越来越多,学生自己也能发现一些规律,比如常作代词用,有时候解释为“的”等。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归纳,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这样的学习方式,记忆更为深刻。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课堂笔记进行梳理归类,有意识地去寻找类似的词语,并在课堂或课后进行交流、修正、补漏、评价,学会有意识的积累。

    而对于一些常见的实词,在出现多次以后,学生对它就渐渐熟悉了。我们学了《伤仲永》中的“谒”“尝”等字后,在课外文言文中再次出现这个词就很容易产生联想了。时间久了,学生在积累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长进,便能从中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2)从思想上拓展:比较联想、古为今用。新课标中提出文言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通过比较阅读来发现文言文在字词及主题思想上的异同点,可以帮助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观点或现象同当前的实际联系超来进行评析。“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而文言文既是语文的源头,又是语文里的精华部分。如《智子疑邻》中可以多角度设计问题,作为老父,好心没有得到好报,他知道了邻人怀疑他会产生怎样的心理?这家主人从失窃中该吸取什么教训?你如何看待文中人物?通过联系比较,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实施优化教学过程取得成效

    1.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去除畏难情绪,有效激发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补充文史知识,融入对议论性文体和具有思辨色彩的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形成对文言文终生学习的理念。

    2.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养成了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会借助词语手册及课文注释和其他辅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翻译课文内容,圈划难点。带着疑问上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互助释疑,教师实现了“精讲”,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在循序渐进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文言文规律的了解和把握,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赏析能力。

    四、结束语

    经过三年的优化实施,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主归纳特殊文言词句的习惯,逐渐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普遍规律。

    随着文史知识的不断丰富和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探究文言文背后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以达到“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课程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花海龙.学习初中文言文的路径探索.

    [2]黄谨.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发展分析.

    [3]张中行.关于学文言.

    [4]广玉.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现状之我见.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