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正文

    浅析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及现实启示

    时间:2021-01-23 15:02:4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推进中国社会的转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举措,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提出及实施“双百”方针。全面总结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工作,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65-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举措,主要有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提出及实施“双百”方针等。这些文化工作的开展对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了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建设相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1.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

    建国之前,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在当时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还比较陌生。另一方面,当时解放区长期处在艰苦的奋斗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建国初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积极组织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并鼓励广大热爱工作的人们多去做“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满足“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2]。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开办了学习班、训练班,安排在一段时间内组织知识分子和干部群众学习社会发展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仅仅1950年一年当中就有100余万人参加了这些学习活动[3]。就这样,一场群众性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当时,从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唯物主义论作为起点,很多地方的干部学校都把社会发展史和唯物主义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并成为当时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内容。另外,对工人中的积极分子也进行了相关社会发展史和唯物主义的教育和指导,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逐步确立起来。

    2.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

    旧中国的文化教育,基本上是为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服务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因此,它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造。

    第一,加强学校管理,调整院校分布。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政府首先从帝国主义手里收回教育的主权,收回了国民政府所属的学校。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逐步明确了发展新教育的方向,这种新教育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作为主要任务。其次展开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和改造工作。对公立学校的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大量的私立学校,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加强领导,逐步改造,重点补助。在之后高校的逐步调整中,到1953年底私立学校不断改为公立。再次,由于旧社会的高校大多与帝国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学科设置上重人文而轻科技,文、工科学院分布也不合理。为此,党和政府决定从1951年底开始,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样本,对全国高校进行相关院系的调整。

    1951年底,教育部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以华北、华东、中南地区作为重点,拟定工学院调整方案。接着,1952年6月中旬至9月底,教育部开始对全国高校进行整顿建设。调整工作以华北、华东为重点,首先从北京开始。“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个学院和燕京大学的文、理、法系并入北京大学,撤销燕京大学。将各校中一些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学科加以调整合并。”[4] 建国初期对学校的管理及院校调整,为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二,改造旧的教育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新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从思想上消除旧中国教育为少数人服务的影响,《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5] 按照新的教育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开始对旧的教育理念和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造。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改革学制,保障工农干部和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中还突出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培养大量的国家建设人才奠定了基础。

    过渡时期党作出的加强学校管理、院校调整及旧教育思想改造,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

    3.改造知识分子思想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首先从北京、天津开始,组织教职员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当随后,党总结北京、天津两市高校教师学习的经验,逐渐向全国高校教师推广,并从教育界开始逐步扩大到文艺界、科学界等社会各界,形成全国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正当各地开展运动时,“三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并在各院校纷纷召开动员大会,由校长带头作自我检讨,消灭学校中的贪污浪费现象,批判和打击现有学校中仍然普遍存在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如崇拜主义等。之后,高校开始逐步转入了组织清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清查知识分子中隐藏的反革命分子。领导进行动员,根据相关政策,让教职员交代历史,并检举其中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就这样全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经历学习、“三反”斗争、思想批判和组织清查的考验后,在1952年基本结束。

    经过这次思想改造运动,在知识分子中基本上消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方面的影响,划清了敌我界限,提高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觉悟。知识分子通过“三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认识自己存在的缺点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4.提出及实施“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建国初期被确立为党和国家在科学文化工作中的基本方针,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正在取得一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文化建设,党和国家的迫切任务是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另一方面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我们自己的一些“左”的思想影响以及一些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制约着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科学技术、繁荣文学艺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借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成语作为发展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赋予了它们特定含义的。“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则来源于历史典故。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6] 。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到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7],应该成为中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后经中共中央确定后成为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科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的时代背景、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作了全面的阐述。这次讲话在学术界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双百”方针提出后,立即受到了文化界和艺术界的赞扬和拥护,1956年9月,“双百”方针被载入党的八大文件中,使文化界和艺术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现实啟示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展开了对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造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文化建设,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普遍真理,是实现中华文化由衰落走向复兴的根本基础,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是一种政治选择和理论价值,而且也是文化价值的立意所在。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必须要在党的自身文化建设中始终处于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党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8] 因此,在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为党的文化保持先进性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前提。

    2.必须坚持文化的价值取向,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事业是人民的文化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旧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按照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开展了对旧的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造,同时大力开展社会文化事业的普及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当然,在文化建设中,由于对以往文化建设的成果缺乏全面的辩证的分析,曾出现过完全否定的简单化倾向,知识分子也面临过不公平待遇。事实上,知识分子作为承载和传递知识的主体,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必须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建国初期,在团结、教育、改造旧知识分子的同时,党和政府用很大精力培养了大量的新型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之初,通过拨乱反正明确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进一步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工作被纳入到人才工作中,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指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中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9] 报告鲜明地将人才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并赋予其新内涵和新要求,培养和创造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了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保障。

    3.必须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

    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历史前提包括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地影响、制约着我们为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如果离开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对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无法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9]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也指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8] 既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内涵,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用优秀传统文化联系未来,才能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顺应世界潮流的中国现代民族文化。

    4.必须确立文化建设的法制保障

    回顾文化过渡时期的历史,由于当时的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在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及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中,在强烈的行政干预下,被批判者往往无法申辩,不同意见不能发表,导致把学术问题、艺术问题同政治问题混同起来,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这都是由于当时缺乏法制保障而造成的。今天,文化建设的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深刻转型带来文化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传播文化的主流媒介,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来规范传播秩序。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8]为了确保文化建设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文化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确立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过渡时期党实施的一系列文化建设工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以及“双百”方针的提出等对现阶段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需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07.

    [3]周连顺.略论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及其历史经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4]郭德宏.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7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85.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22.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40.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樊洁亚(1990-),女,山西安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党史研究。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