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导游词大全 > 正文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科研能力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0-11-30 21:13:1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iuxiin<׎|m44獿u㭸]wky总结中发现,参加老师课题研究的学生的论文质量较高,多为优秀,有些已在大学学报或其他公开刊物发表,但遗憾的是由于老师的课题(项目)太少,学生能参加的仅约2%。约11.2%的论文选题是由导师提供并指定的,约87.2%的论文选题是由导师提供学生选定,学生自己确定的题目太少(约1.6%)。原因是学生科研基础差,又是初次涉及选题,无从下手。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研究、调查报告、课件设计、实验教学研究等论文选题偏少,主要是验证性、总结性、概括性和文献综述类或是其他基础研究等方面的选题,大多缺乏写作、交流和应用价值。主要原因是院(系)没有对指导教师提交的选题进行类型限制和质量审查,结果是教育教学类选题不仅质量偏低,而且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在教育实习中,真正做调查研究并认真完成教育调查报告的仅占约2%)。另外,属于院(系)确定导师的约48.1%,自己选定的约39.6%,师生双向选择的太少(约12.3%),这不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因此,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因素:一是科研基础差(约78.3%)。二是对毕业论文(设计)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对就业或职后发展没有实质性帮助。三是时间紧、压力大(约70.4%),缺少愉快的心情。学校安排完成毕业论文的第8学期,除去教育实习时间(实习期绝大多数导师与学生没有联系),在剩下的不足2个月时间里,少数考研的学生要忙于复试,绝大多数学生不得不面对就业的压力忙于应聘,或忙于准备公务员、村官考试,这个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有“赶鸭子上架” 似的无奈。四是有些导师指导不力,欠责任心(约43.8%)。有些教师沿袭升本前只注意完成教学工作量、不重视科研投入;有些教师缺少敬业精神,主要精力用于外校带课或兼职挣钱,只能完成教学工作量,没有科研投入。不少学生搜集调查材料、实验数据、相关资料不充分,对仅有的资料与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整合,盲目套用,研究难以深入,缺少创新(约85.7%);在用语言、符号、图表等表示研究成果时力不从心,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一些少有或没有研究成果者,为了完成任务,拿到学士学位,东拼西凑, 粗制滥造(约38.9%),甚至违反学术道德规范。五是论文答辩欠公允、欠认真。究其原因:(1)答辩分组不按题目类型,而按学生,有些负责答辩的教师不懂论文内容,事先不审阅,往往在学生陈述时,才翻看论文的内容,难以提出恰当的问题。(2)论文优、良、中、差指标下达到答辩小组,不考虑各组间论文质量差别,最终院(系)也不予以审查。答辩评审时,不少教师歧视教育教学类论文,错误地把评优范围限制在了专业学科 (实验)类论文、有外校导师参加指导甚至是领导指导的论文,很少仔细审阅这些论文。结果是一些质量较好的毕业论文(特别是教育教学类论文),甚至在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设计)也难以评为优,反而,因其指导教师名字中列有外校名师而被推荐为“优”,致使一些认真完成论文的学生与导师受到了严重伤害,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论文答辩后,约47.8%的学生、53.4%的导师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应该取消,约32.2%的学生、46.6%的导师对毕业论文(设计)持肯定态度。

    据笔者审查,我们学院2009年的毕业论文,有的存在观点错误,如“改变新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目前微型实验的研究主要进入普及、推广、应用阶段,因此,研究空间一般较小”等。约1/2的结构和格式不合格。如有的把摘要写成“论文简介”,并分几段书写;有的关键词很随意,缺少专指性、专业性、全面性、整体性与通用性;有的参考过的文献不标注,没有参考过的文献却标注,有的参考文献序号在正文中找不到等等。其原因,一是一些领导不重视,授意负责答辩的教师简单问问就行。二是缺少对导师资格的审查,有些导师缺少敬业精神与科研素养。笔者认为,上述问题都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关键因素,应该引起院校领导与教师的高度关注,亟待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2.2 师范生对科研能力及其培养、教师职业目标看法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表2显示,约65.6%的学生认为科研能力对做中学教师重要,新课程下的中学教师应是教学兼学者型(36.4%)或既是教学型又是教育专家型的教师(36.9%),需要通过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才能实现,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是,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培养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基础性和过程性、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特别是研究性课程)与活动普遍缺乏(约63.2%);不少教师课堂教学仍 “照本宣科”、“满堂灌”;绝大多数学生缺少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没有科研经历,很少阅读专业学术类期刊,也很少与老师探讨学术问题,少数学生上过仅几个课时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学生难有科研的学习与训练,也难以获得老师的引领,对科研没有兴趣(约24.9%),不知道科研是怎么回事,只觉得科研离自己(中学教师)很远、科研能力强弱无所谓或不重要(34.4%)。仅约6.8%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多数学生理论素养与科研基本技能差(约93.2%)。这说明,升本后教师教育仍没有摆脱原来“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能的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科研则被视为分外之事,使得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研究型”教师的要求差距很大[1]。教师培养目标滞后,这是亟待改进的。

    2.3 学生对学校培养科研能力的建议(按所答人数百分比排序)

    从大一、大二就有科研能力培养的导师负责制:65.6%;举办教研方法、学术研究专题讲座:49.2%;开设文献检索、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48.5%;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教学改革,在教学反思、行动研究等方面给学生作出表率:46.8%;每学期以教学学院(系)开小论文交流会,使学生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中提升科研能力:38.4%;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35.0%;教学学院(系)应给学生常提供小论文参考选题:31.8%;注意把教师自己的与他人的科研成果和本学科前沿知识融进课堂,开阔学生视野:20.7%。此外,师范生还建议: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术活动月、“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沙龙、论文竞赛、出版大学生优秀论文集等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加教科研与学术活动的机会;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笔者认为学生的建议是诚恳的、可行的,是应该考虑的。

    3 师范生科研能力弱的原因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师范生科研能力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管理存在漏洞,学校与教师不重视教科研

    (1)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要求脱节。升本后,本科办学经验少、起点低,教育理念落后,对基础教育缺乏实质性关注。在培养目标上仍旧以适应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将“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排斥在教师培养的系统之外,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我行我素,与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师资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2]。 不少教师缺少业务学习,教育教学观念与手段落后,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不了解,对教师应当扮演什么角色等不知道,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谈不上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不能很好地围绕基础教育需要进行职业素养的学习与建构,导致对科研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低下。

    (2)制度不公允,不重视教育科研。本校学报为了提升所谓 “质量”、“档次”, 只刊登科学技术类或学术类文章,不登教育教学研究类文章,违背办学宗旨。歧视教育教学研究,不仅造成教师在本校学报发表文章的不公平性,而且与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精神相悖。教师发表论文花去的版面费换不回完成科研工作量后得到的回报,不少教师心理不平衡,也就干脆不去做研究、写论文了。校本教研的缺失,导致一些教师要么多年沿用以前写的教案;要么把一门课全做成幻灯片,把“人灌”变为“电灌”;学科组内成员各自为阵,教研组形同虚设,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与师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3)学校与教师急功近利,为职评而“科研”。有些教师若干年不搞研究,学术水平有限,为了晋升职称想方设法去名校或名师处做访问学者,很方便地拿到了靠他本人永远无法获取的国家级论文或专利,甚至有的外语水平非常有限,手里却有在国外发表的文章,一些院(系)领导尤其如此。有些领导和教师把申请到的课题(项目),当作晋升职称的“敲门砖”,上了职称后既不研究,更不结题。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自尊、自重、自爱、诚信”,而我们有些领导和教师自己却是不求上进甚至弄虚作假。然而,学校对此还给予了默许,并没有充分考虑由此带来的对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影响。

    (4)本校不设科研项目(课题)基金,教师很少申报各级教育教学类课题。2009年设立的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也很少有教师为学生申报(规定由指导教师组织升报),几乎没有与中学联合的教育教学课题。学校轻视科研,教师淡化科研,学生难以获得参加课题(项目)研究锻炼的机会。

    (5)学校出于毕业生就业率与考研升学率对高校评估的考虑,加大了学生就业和考研工作的力度,对学生外出找工作或准备考研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学生从第六学期开始就强化考研,几乎不上自己报的选修课),并没有充分考虑由此带来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影响。

    3.2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不完善,教师指导不力,多数论文质量低劣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对导师资格的认定,致使指导不力者误人子弟。二是提交的选题欠审查,致使一些题目缺乏写作、交流和应用价值,且题目类型不能满足需要。三是开题前的准备不足,多数指导教师不组织开题报告,学生无法认识其意义。四是中期检查不到位。五是答辩小组划分不合理,有些教师责任心差,不能有效提问与评阅。六是答辩时间短且不严格,全部通过,流于形式。七是毕业论文的终审成绩不能完全体现实际情况,有的导师变着方法为自己指导的学生争分。八是评“优”不公正,歧视教育教学类论文,给学生与导师造成了各种不良影响。九是对毕业论文(设计)优劣缺少奖惩措施,难以调动学生与导师做好毕业论文的积极性。

    4 培养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建议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较长期的系统过程,涉及学科专业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在师范生培养问题上,没有落后的教师和学生,关键是学校应有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先进的本科办学理念;有教学科研与学术过硬、懂教育善管理的院(系)领导;然后是明智、充分地利用资源,规范教学、科研过程,保证制度有良好的执行力。具体讲,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4.1 从低年级起抓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及职后专业化发展奠基

    (1)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对科研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制定与基础教育需要接轨、确实可行的师资培养目标与计划,建立适应“研究型”教师需要的课程体系。如在大一、大二阶段先后通过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必修课,及文献检索、教育管理、学科发展史等选修课和学术报告、讲座、学生论文交流,让学生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增加教育科研功底;了解什么是科研、如何选题、如何获取参考资料、如何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格式规范有些什么、为什么要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怎样申报科研课题等,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大三阶段开设学科教学论、实验研究(理科)、现代教育技术等必修课以及微格教学与行动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等选修课;并通过“学科教育问题专题研讨”、“中学学科疑难问题研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热点问题的小课题研究”等,使学生明确教师科研能力对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意义[3],树立科研意识、创新意识,逐渐提升科研能力。

    (2)为师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做中学”的机会。首先,学校应重视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纠正本校学报在发文上歧视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不良倾向。其次,按上述“学生对学校培养科研能力的建议”为学生营造科研氛围。第三,学校要通过建立学术科研基金,吸引教师和学生申请课题。鼓励教师与学生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的机会和解决课堂教学、社会生活与生产中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渐进的做研究、写论文的学习与训练,加深对教科研的认识和理解,积累“做学问”的理论、经验与技能技巧,为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及职后能更好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比较顺利地实现专业化发展奠基。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学年论文、调查报告、个别访谈、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等。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