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党课下载 > 正文

    党课讲稿:党的百年奋斗中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

    时间:2022-03-24 08:45:5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党课讲稿:党的百年奋斗中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

      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下面是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党的百年奋斗中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编者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建党先驱们在对“中华民族之复活”的追求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科学的理想信念。建党初期的革命纲领,包括“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和“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就体现了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接续奋斗中,党始终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论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同样体现了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中国共产党不是“民族复兴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矢志不渝地追求民族复兴,并已然在百年奋斗中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因为她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同时,还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个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这个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正是做到了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才在百年奋斗中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建党先驱的矢志追求:从“中华民族之复活”到“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但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亡国灭种的奇耻大辱,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究竟怎样才能完成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近代先进分子,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抱“拯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思想,一直都在不屈不挠地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驱就是他们中间的典型代表。

      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例。出身书香门第的他,童年读私塾时便接受了系统的中华文化教育,涵育了传统的家国情怀。正如他在英勇就义前写的《狱中自述》中所述,“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滕高”,“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可见,“民族解放”“再建中国”“再造中国”是李大钊国内求学、出国留学的精神动力和基本考量。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也曾让李大钊欢欣鼓舞,一度看到民族复兴的希望,但接踵而至的袁世凯窃国、北洋军阀统治让他倍感失望,转而更加热切地期盼中华四万万人民承担起救国大任,使“智者竭其智,勇者奋其勇,富者输其财,举国一致,众志成城”,共保锦绣山河。为此,李大钊把当时衰落的中国比作“白首中华”,未来美好的中国比作“青春中华”,指出青年应自觉承担起中华再生之责任。特别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鼓吹的意欲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大亚细亚主义,他严正指出:“言大亚细亚主义者,当以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李大钊这一论断,就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论”的雏形。

      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十月革命前,李大钊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十月革命后,他在对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比较中发现,“欧洲之国,若法若英,其文明均已臻于熟烂之期,越此而上之进步,已无此实力足以赴之”,“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吾人……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这样,李大钊就最早放弃了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追求,开始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转变。继而,“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成为“20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1918年1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Bolshevism的胜利》,满怀激情地欢呼:“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可见,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李大钊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李大钊一生的学习和研究、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中华民族之复活”,这是他的初心使命。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经过反复比较,李大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坚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他的理想信念。正是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他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才有了正确的方向、强劲的动力;正是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才成就了他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李大钊是这样,其他建党先驱也是这样。比李大钊长十岁的陈独秀,同样从小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陈独秀先是追随维新派的改良思想,后来成为激进的革命派。屡屡失败之后,他决意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后来,十月革命的胜利给陈独秀以巨大鼓舞,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彻底看清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于是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认为由少数资本家把持的共和政治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乃不可逃的运命”,自此使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达成了统一。

      毛泽东也是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怀有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他曾试图“教育救国”,尝试过建设“新村”,设计过“湖南共和国”方案。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怎样的主义才是方向的指针?后来在延安时他对美国记者爱德华·斯诺讲:“在这个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的混合物。”“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动摇过。”由此,毛泽东也达成了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

      建党先驱都是这样,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睹中国社会黑暗现实,确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接触各式各样的新思想新学说,经过十月革命的催化,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中,投身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宏图伟业。

      二、建党初期的革命纲领:“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和“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五四运动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并把他们组织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中,工人阶级政党呼之欲出。在俄共(布)远东局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建党先驱相继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各地的党组织共派出13位代表在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第三国际。《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虽然没有出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字样,但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依据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由中央局领导各地党组织迅速开展各项工作。当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抱着推翻反动阶级黑暗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深入实际斗争的时候,他们很快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不是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只有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谈得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此时,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共产国际提出的“殖民地革命在初期并不是共产主义革命”的论断,也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党的二大通过的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着重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即因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便可得到独立和比较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宣言提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同时,宣言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表明,党的二大宣言既最新制定了党在现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又坚持了党的一大所规定的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即党的最高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规定的是党在民主革命中要实现的目标,即要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们的初心使命。但共产党人毕竟不同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他们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样的理想信念体现在党的纲领中,就是“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这就好比一个婴儿,刚刚出生时展现出来只是由其内在基因决定的外在形象,在以后的成长中,受所处环境影响,才慢慢形成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展现出来只是党的最高纲领、理想信念,这一方面是因为只有理想信念才标识着党的特殊性质,表明她是共产党而不是其他什么党;另一方面是因为党刚刚成立,还没有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只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十月革命后世界总体形势出发,得出中国革命必然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在成立后的一年时间里,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状况,从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其结果就是党的二大通过的宣言在坚守“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理想信念的同时,确定了中国革命现实的奋斗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个最低纲领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只不过这个初心使命由共产党人来践行,筑梦行动由共产党来领导,其前途已经不是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正如党的二大宣言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这样“两步走”的规划,已经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

      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接续奋斗:“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

      统一论者”

      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接续奋斗来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步步接近实现,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又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理想信念的坚守,为初心使命的践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初心使命的践行,为理想信念的坚守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现实支撑。正是在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根据党的二大确定的最低纲领,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党随即推动并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在大革命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因割裂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联系,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纠正右倾错误之后,党内又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左”倾急性病,特别是王明的“毕其功于一役”,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在经历挫折和失败之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形成了比以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1939年12月,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不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指出:“共产党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在现在,新民主主义,在将来,社会主义,这是有机构成的两部分,而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已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土地革命的战略方针,把抗日救亡当成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为着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和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其实就是在坚持党的最高纲领、理想信念不动摇的前提下,赋予党的最低纲领、初心使命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为党领导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动力源泉、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领导人民开始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及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其间尽管经历过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而经历严重曲折的重要原因就是党在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关系问题上一度出现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犯了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中国革命经验总结道:“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了问题,也回答了问题。他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确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中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中,没有忘记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而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正是把握了这个总趋势,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信念,中国共产党才在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找到了一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进而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必将在21世纪中叶如期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社会也必将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逐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

      正如在21世纪之初江泽民所重申,“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既是对当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强调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对于走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统一,在最高纲领指导下递进式实现最低纲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即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之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自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往开来的最强音。

      在这个最强音激励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坐镇“中军帐”,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刀刃向内,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果敢决绝,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展开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并取得压倒性胜利;不负人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责任担当,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中华民族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让中国人民全面实现千年小康梦想;临危不惧,以超凡的勇毅和智慧,带领人民万众一心,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放眼未来,以谋定长远的战略眼光,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以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人类向何处去”的中国答案。到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自信、自立、自强,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结晶。

      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能有这个结晶?习近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今天……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可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标识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因何而来、向何而去的问题。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事业才能获得坚定的意志力和强大的行动力。党的百年奋斗已经证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如此,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是如此。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习近平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甫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很明确,它的前提是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基础是中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时间是“至少需要上百年”。一路奋斗到今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将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于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说,原先拟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实现。虽然现在还不敢说,到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中国将会跨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最起码可以说,在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将越来越远离“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状态,越来越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行进到“后半段”,跨越这个“后半段”就是初级阶段的终点了。

      谈到新发展阶段时,习近平特别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话,“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边”,应该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行进到这个“边”,不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已经高度发达,马上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了,而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已经从起点的“不合格”发展到“合格”了,接下来就要以“合格”的社会主义为新的起点继续往前走,进入一个更为漫长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如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以后,不顺势推动这个“迈进”,而是继续停留于初级阶段踟蹰不前,那就等于只看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而忘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上升的、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前进的历史过程。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推动“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既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要求,也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要求,这就生动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统一。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年第十二期;作者:左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