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党建材料 > 正文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党课

    时间:2021-07-16 13:26:0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党课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工作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党课》,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党课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党课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心得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丰富了“5·17讲话”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还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他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切期待,也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宽阔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批判地吸收了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国内各种思潮相互交锋,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分化调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存在发生的变化,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必然引起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相应变化。特别如今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范围内,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价值观的较量呈现新的态势,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要坚持《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针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的理论,所谓彻底,就是能说服人。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实践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创造性。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认识和提高,需要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更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特点,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立足中国构建哲学社会科学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文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民族性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者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但我们也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党课2

      用“三信”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2月18日 新华网)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号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改革开放再出发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坚守信仰、坚持信念、坚定信心,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坚守改革开放再出发信仰。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生发展的方向。人一旦树立了信仰,也就树立了价值罗盘和人生航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改革开放40年众志成城,因为人民有信仰;40年砥砺奋进,因为国家有力量;40年春风化雨,因为民族有希望。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共产党人更需坚定信仰,补钙强身、加钢淬火,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让信仰继续缔造理想的传奇。

      坚持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念。信念之于个人,是脊柱、筋骨,是干事创业的基石;之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凝结着初心与使命,更是正气之魂、力量之源。有了崇高而坚定的信念,党员干部就能站位高、眼界宽、心胸阔,就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就能自觉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期,势必会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能否在关键时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坚持信念非常关键。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路上,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淬练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勇敢迎接挑战,战胜前进路上的千难万险,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在为人民谋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过,“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向所底乎。”信心是激发干劲、干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是伟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容不得半点躲避、踯躅和观望。站在中国历史的新方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时代再次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面对改革的新任务、人民的新向往,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坚定“改革必然成功”的信心。同时,必须要有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党课3

      用百年党史为青少年播撒“红色种子”

      4月以来,四川各族各界青少年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为重点,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传承“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四川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正是用百年党史浸润青少年心田,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培养学党史的忠实“粉丝”。史之为用,其利甚博。党史是青少年淬炼成长最好的“营养剂”,必须开启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模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少年中间“热”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让广大青少年成为学党史的忠实“粉丝”,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党史不仅属于过去,更连接着当下和未来,其中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终将由青少年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要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深化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力求用“年轻人的方式”点燃青少年党史学习热情,向青少年一代讲好“过去的故事”。要运用音乐课传唱红色歌曲,运用美术课绘画英雄形象,运用语文课朗诵革命诗句,让青少年自己扮演党史人物、自己担当党史主播、自己体验党史事件,在沉浸式、嵌入式、互动式的活动中,了解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进爱党之情。

      点亮听党话的思想“明灯”。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互联网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更喜欢“由下而上”的思想交锋和个体表达。因此,要瞄准青少年的特点、迎合青少年的口味、满足青少年的需求,让青少年更好地与党史对话、与党史共振。我们看到,四川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来表达,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来传播,让知识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成为青少年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的历史”,也让这些相对静态的历史,展现出更加可亲、可近、可爱的青春样貌。我们要不断探索做好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新方法,比如开设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实践式红色课堂,通过短视频、H5小游戏、rap传唱、AI问答讲述红色故事, 让青少年感受党的初心使命、砥砺理想信念,点亮听党话的思想“明灯”。

      锻造跟党走的时代“后浪”。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传好红色信仰的“接力棒”,激励薪火相传的“后来人”。我们看到,上海浦东的“党史巴士”,让青少年在打卡红色地标中触摸历史、对话先辈、受到教育;四川组织青少年爬雪山、过草地,在实景体验中忆苦思甜、知史鉴今;宁波“红色IP的青春诉说”用音乐上党课,用艺术讲党史……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青少年与党史人物、历史故事、革命精神产生更深度的共情共鸣,让红色精神可感可知,在耳濡目染中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各地要运用文化融合、课程浸入、德育搭台等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基石,让他们成为合格“后备军”、可靠接班人。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党课4

      用系统观念学好党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是建党100周年的党内主题教育,通过学习党史能够把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逻辑体系,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能够坚定对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定力追求。可以说,党史犹如共产党人的一部真经,是共产党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密码解答。

      学习党史容易,学好学深学透党史就难。事实上,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曾学习过党史,感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开天辟地、新中国建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之巨变。但是,不排除少数党员干部在学习党史过程中存在零星化、碎片化、割裂化,甚至个别党员干部陷入了本本主义和理论主义,未能以集合的观念、系统的理念、整体的意识去看党史、读党史、学党史,更未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战略思维,将党史沉淀的精神瑰宝运用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民干事中去。

      学习党史要学好,就得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主义,就得摒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狭隘主义,就得皓首穷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提倡坚持系统观念学好党史,就是运用整体的、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理念学党史。不管是部分看党史,还是片面解党史,又或以静止、现在的思维读党史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错误的。要知道,历史本身就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党的发展也是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学习党史涵养系统观念、整体价值,以科学的、理性的、全面的态度学党史,才能真正触及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深刻底蕴,触及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人民和历史选择的内在含义,触及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法宝。

      站在政治高度学好党史。学习党史是检视一名党员干部能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直接实践。共产党人唯有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政治忠诚的定力、把稳政治立场的能量,才能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坚定政治方向。

      涵养人民至上践行党史。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学好党史是为了赓续党的优良传统精神,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学习党史、践行党史,要涵养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保持高昂的斗志、廉洁的作风、为民的情怀,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坚持用系统思维学好党史,正是站在历史长远的眼光角度,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论,学深悟透、弄通做实党史,才能不断涵养一名共产党人坚守远大理想、砥砺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信念信仰。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党课5

      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昂扬再出发

      ——写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四川奋勇搏击的身影令人瞩目。据统计,“伟大的变革”展览中与四川相关的图片、实物、模型、视频等共有70余件:从首摘人民公社牌子的广汉向阳、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代表宁江机床厂,到近年建成的西成高铁,以及拓展川港合作、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等,四川一直展现出“弄潮儿”形象。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亿万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4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如同一声春雷唤醒神州大地。“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深刻反思中,中国号列车驶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40年后的今天,壮阔东方潮,澎湃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坚定宣示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征程上。

      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四川奋勇搏击的身影令人瞩目,而让人启示的是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川人“敢为天下先”的探索从未止步,9700万四川儿女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改革开放时代答案。作为四川网民,在收看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实况后,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探索,40年的努力奋斗,40年的伟大实践,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共同取得这40年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值得珍惜。四川在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迸发“敢为人先”的川人精神,展现出 “弄潮儿”形象,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

      改革无止境,作为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国企改革、科技改革,积极探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国家试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收获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任重道远的四川一直前行在路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于四川乃至全国都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当前,四川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四川正在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对内重塑四川经济地理,对外拓展四川发展空间。正因如此,我们既要对前期改革进行检视,也要加快推进改革举措落实落地,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开放举措落实,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对内要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要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40年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到200亿元起步,到今年即将迈上4万亿元台阶,正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在笔者看来,四川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就,不仅是四川的自豪,更是整个中国的自豪。当下,我们把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转化推动改革开放的新动力,不断激发全省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不断增强四川发展动力,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态度和能力,破除盆地意识,跳出四川看四川,跳出当下看四川,站在四川看四川, 以历史勇气直面问题,以责任担当研究问题,以实干精神解决问题,不断锤炼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抓准事关四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问题;不断对标先进加强学习,加快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理念大提升、工作大落实、发展大跨越,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实际行动作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答卷,推动四川走在全国前列。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昂扬再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发、抵达、再出发……40年春风化雨,9700万四川儿女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实际行动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答卷,坚定迈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