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创业之路 > 正文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0-11-30 21:11:2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根据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对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具体包括开展分类分层次教学、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优化考评体系、开展研究创新实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方面。

    [关键词]高等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学 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耿雪春(1970-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申红雪(1970- ),女,河南巩义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117-02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其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伴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生计算机素质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其中,调整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河南省郑州轻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致力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业工程基础人才的培养,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分类分层次教学

    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工、经、管、法等学科相结合的高等学校,文理科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采用统一的授课计划,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是不切实际的,违背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目的的初衷。我们依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文理分级”的教学改革建议,分类分层次培养的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主要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进行分层。

    1.根据学科性质,合理分类分层次教学。尽管我校各个学院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具体要求差异较大,但仔细分析各个学科学生今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方向,在基础教学这个层面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理工类、经管类和艺术类,每个大类的学院之间的要求比较相近。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经管类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能熟练使用专业软件,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检索、利用的能力;艺术类重点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和艺术类绘图软件的熟练使用。

    2.针对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差别,采取分层次培养。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进行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使用的题库是目前计算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题库,旨在测试每位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并以此次测试成绩作为分层教育的依据。提出以下两个层次的培养方案:基础型培养方案面向一般学生,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开放型培养方案面向计算机素质较高的学生,除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外,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驱动,考核采用递交设计结果、实验报告,教师测评和答辩验收,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机动地选择、定制合适的实验教学学习方案,切实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加强优秀教材建设

    优秀教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保证。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教材更新速度的关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考虑到教材的稳定性,我们在编写系列教材时首先注重体现基础性和系统性,准确阐述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方法,以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然而,鉴于计算计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在内容和使用的环境上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体现先进性、应用性,体现“授人以渔”的特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到全面、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能反映其最新的发展与应用,掌握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服务。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我们较好地体现了层次差别和针对性,不仅有主教材,还有相应的电子辅助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包、教学网站等,构成了立体化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依托网络,丰富教学资源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并大面积应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和实验的网络化,课堂和实验室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大幅度扩张和增强,实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上,我们还汇集了已有的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等网络资源,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然后通过“计算机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在网站上,可以看到网络课件、视频录像、实验工具软件、实验指导、试题库、实验平台、优秀作业、电子教材等多媒体数字资源,也可以开展设计、实验、答疑、提交报告、测评等教学活动。引入的电子教室实现教学安排、学习、作业布置与提交、评价与反馈、教学调查等教学活动的一体化。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学生的心得、问题、答案、作品也可以相互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依据,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实验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开发机考系统,优化考评体系

    针对计算机学习的特点,我们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评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改革。2000年,我们研制了机考系统,实现了出题、成卷、考试、阅卷过程的自动化管理。课程全部采用基于网络环境的无纸化通用考试系统,机考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客观评判,而不是“纸上谈兵”。机考题目由大量的应用操作题目所组成,每道应用操作题目都是根据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编制而成,体现某一种计算机技能和方法,多年实践证明在计算机上考试可以比较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缩短了考评步骤,提高考评效率。此外,以往的考评只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机考系统不仅方便最后的考核管理,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现场考核,系统记录和保留学生每一次的作答,教师可以据此分析学生一学期来的学习情况。

    五、开展研究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和知识与技术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一方面,我们精心设置实验教学项目,紧密结合应用实际,以任务促进实践教学,使其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要求和课时要求,并且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以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目标。在选题上要求有趣味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如VB.NET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将通讯录设计作为完整的教学案例,贯穿于分章节讲授的窗体设计、菜单设计、控件引用和程序设计等内容的全程教学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在课程中还安排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大作业和课外实验,由学生自选设计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的能力。为支持开放创新实验活动,我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2002年,我们率先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室——网络与数据库实验室,学生可以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免费使用实验设备和耗材,进行自己事先拟定好的题目、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参与开发企业的实际项目。为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实验室从最初的每学期3~5个开放性实验题目增加到现在的30个左右,学生实验成绩合格,可计入学分。另外,实验教学中心还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提供条件。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组建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热爱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是提升课程品质的基础。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快速,愿意担任基础课教学的人少,高层次人才难求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制定了“教学实验人员培训计划”,鼓励具有工科背景或工程经历的教师授课,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们尽量为教学实验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愿意通过努力而求个人发展和事业有成的人提供环境和条件。对新教师我们采取到实验室锻炼一年的策略,增强实验教师队伍的活力和竞争意识,在严格教学管理,强化学习和培训的同时,鼓励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提高素养。而针对原有教师队伍中学历层次低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鼓励现有教师通过攻读更高学位的方式提高素质和能力,改善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结构。近年来,有7人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硕士学位。

    2.开展课程评价,改革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把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岗位上不断进取。明确宣布我们要用好学校政策,把国内交流、参与教学科研项目、教材编写、晋升机会、奖金等落实到为教学建设做出贡献的人员,不仅看教师本职工作,还看教学工作量规定之外的非量化、工资中不体现的工作,鼓励不仅教学好,而且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的人。

    3.鼓励高水平教授作为兼职教师投入实验教学,指导和带动中心教师参与高水平实验教改项目、课程建设、实验室专项建设、实验平台或实验装置的开发。鼓励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负责人不定期地为教师举办讲学、讲座,就科研动态、技术发展、工程应用、教学研究等进行交流和学习,为教学的发展出谋划策。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投入精力研究教学改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承担教学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教学研究型人才转变。同时,成立“实验教学顾问组”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申报的教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咨询、讨论,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先进性。

    4.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我们为每个教学人员配备一台多媒体电脑;建成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建立了教师的图书资料柜,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方便教师参考阅读;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室等实验环境和资源,满足教师的教学实验需要;为每个教学人员提供了U盘,部分人员配有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上述环境和设备改善了教师的工作学习条件。

    综合前面的观点,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改革带动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按不同学科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坚持把实验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教学的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麦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

    [2]胡昌标.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3]杨俊.试论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J].教书育人,2005(11).

    [4]章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7).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