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定义
  • 成功的秘决
  • 成功的作文
  • 成功故事
  • 成功人士
  • 成功之道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书籍
  • 成功语录
  • 成功案例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成功 > 成功学书籍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

    时间:2021-01-22 21:08:19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不得不书的一笔。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两条脉络的交汇点;它的理论内涵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性,又体现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的特殊性;它的蓬勃发展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17 — 03

    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问世算起,社会主义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理论层面,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第二,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一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社会主义从思想理论运动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第三,实践层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二战结束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有一大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第四,理论和实践的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并蓬勃发展,引领世界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的红旗在中国不仅没倒,反而耸立得更稳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条由西向东的清晰脉络

    社会主义学说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发展形态,反映了西欧先进知识分子对私有制罪恶的批判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无产阶级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残酷的现实对科学理论产生了急迫的渴求,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应运而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学说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基石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到了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使得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崩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了,社会主义的焦点从西欧转移到更东方的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巴黎公社幼稚形态,第一次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增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一边倒”地选择苏联模式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经济上统得过死,压抑积极性;政治上集权过多,权力不受制约。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先后宣告失败。历史充分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变革的正确理论和先进的社会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结合。

    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身是革命的学说,它越发展,越要求自身到那些阶级矛盾尖锐的国家去落地生根,去指导那里的无产阶级起来反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复杂交错,日趋尖锐,不断激化,人民苦不堪言,为社会主义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现实而深厚的土壤。

    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制度遭到废除,中国向何处去成了一个问题。农民阶级、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难以主导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最富有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结合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尝试各种思潮、方案未果后作出的正确历史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里选取几点加以阐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继承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这样的立场,并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其最广泛的生动载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现实途径,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分阶段的,根据其发展程度的不同,分为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它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它的“特色”是基于社会主义一般性的特色,而不是另搞一套,改旗易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有继承,还有发展创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恩格斯晚年的科学论断不仅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丢老祖宗,还说了新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向我们描绘了未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美好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无疑地,经典作家在如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论述很多,基本解决了“破”的问题。但是对于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怎样“立”的问题,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填补了空白。

    在怎样“立”这个问题上,十八大报告用三个“总”进行了概括,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准的战略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回答了我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的问题。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明确的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步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先发展生产力,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然后才能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去思考怎样实现共产主义。

    全面的战略部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部署,具体回答了我们该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使我们有章可循。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每一次拓展都是一次理论认识的升华。

    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全面回答,有目标、有定位、有途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只是开了个头,今后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谱写新篇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社会主义依然处在曲折发展之中。回望历史,社会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从一国实践拓展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却遭遇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样的重大挫折,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纷纷改旗易帜,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大大削弱,但社会主义终究经受住了考验,守住了最后的阵地。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了一系列干预和调节,使资本主义呈现出许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例如国家通过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等。这些干预和调整改良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依然能够容纳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相比依然具有很大的优势,资本主义的丧钟还远没有敲响,两制并存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下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调整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它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例如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等。

    另一个是内部因素,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巨大挫折。1991年的《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政党在东欧各国先后丧失政权。以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扬言这是历史的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