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定义
  • 成功的秘决
  • 成功的作文
  • 成功故事
  • 成功人士
  • 成功之道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书籍
  • 成功语录
  • 成功案例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成功 > 成功学书籍 > 正文

    《雾都孤儿》的“孤儿”形象分析

    时间:2020-12-29 21:06:2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查理斯·狄更斯是第一个把浪漫主义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引入小说核心位置的伟大作家,他从华兹华斯时代传统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儿童的看法。特别是在《雾都孤儿》中,他生动地描绘了许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孤儿形象,更使其在作品中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关键词】《雾都孤儿》;孤儿;形象

    狄更斯是一个以描写儿童形象著称的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关注贯穿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他把主人公的童年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并采用儿童视角来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他善于将儿童纯洁的心灵、敏锐的直觉和微妙的心理置身于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生活中,使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说,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复杂交集的童年生活,狄更斯才会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采用儿童的视角进行观察、描述,才能在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和历史现象的同时塑造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儿童形象,才能在对儿童生存环境的刻画描写中折射出人性的慈爱与怜悯。

    一、理想化的孤儿

    狄更斯的小说始终坚信人的精神力量,即使是对社会犀利的批判也充满着理想色彩,所以,有一类儿童形象我们可以称为“理想化的儿童”,他们虽然历经磨难,却依然秉性不移,一心向善,永远保持善良、纯真的天性,在他们的身上完美地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坚定信念与美好理想。

    《雾都孤儿》中有一个孩子正是这种感人至深的形象典型——奥利弗·特维斯特。小奥利弗是一个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的苦命孩子,他又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因此被认定了是个私生子,他“注定了要在世间饱尝拳脚、挨巴掌,遭受所有人的歧视而得不到任何人的怜悯”。在他还不能自主地应付人生时,命运就把他抛向人生的荒漠。奥利弗在济贫院的寄养所被“养育”了九年,那里生活低劣,每天只有三顿稀粥,却要做繁重的劳动,不少孤儿都被饿死了,能幸存的十之八九。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实质上是把穷人当作犯人,把济贫院当作惩治犯人的监狱,把住济贫院的人当作法律以外的人,当作人类以外的人,当作一切丑恶的化身… …”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他苍白而瘦小,只因为犯下了没吃饱,要添粥这样的“滔天罪行”,他被送养到了一个承办丧事的棺材店當学徒。在忍受了无数的不公和虐待之后,他只身逃到伦敦,却不料落入了贼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一位善良的老先生所救,但很快他不幸地再次被绑架到贼窝之中……然而,尽管奥利弗历经险恶,遭受很多不公和虐待,但却一直保持善良正直的作人风格,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他真是一个道德纯洁的人。他随时准备接受付诸于他身上的苦难,却不会被罪恶沾染,时刻拒绝邪恶,保持他高尚、诚实的美德。

    除了奥利弗,作家还描述了一个令人为之心颤、心疼的孩子——狄克。狄克是奥利弗在济贫院的小伙伴,他面色苍白,骨瘦如柴,年纪比奥利弗还要小,但是幼嫩的身体已经像老人一样干枯了。俩个孩子很要好,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回忆:一起玩耍、一起挨打、一起挨饿、一起被关起来。奥利弗逃走时天刚蒙蒙亮而已,他就看见狄克在菜园里给一垅禾苗除草了。狄克看到奥利弗,他马上伸出他瘦小的胳膊来欢迎他,听到奥利弗说他的脸色难看时,他只是露出一点笑意说:“我听见大夫告诉他们,说我快要死了,看到你很高兴,亲爱的奥利弗。不过你别耽搁了,快走吧!”听到奥利弗说他一定会好起来,会幸福快乐的时候,狄克充满热情地说:“希望能这样,不过只能在我死了之后,不会在这之前。我知道大夫的话是对的,奥利弗,因为我老是梦见天国和天使,老是梦见我醒时从来看不见的和善的面孔,吻我一下吧。”然后他爬上矮栅栏,拖着病弱的小身子,用两条细弱的小胳膊来搂住奥利弗,说道:“再见,亲爱的奥利弗!愿上帝保佑你!”全文对狄克这个一生没有享受过幸福的孤儿的描写并不多,但寥寥数字依然让我们为这个善良凄惨的孩子而心酸泪流。这样一个天使般脆弱美丽的灵魂,经受了怎样的折磨摧残,终于还是陨落了,在临死前,只是想看到些和善的面孔,只是想得到一丝温暖,只有这些近乎微不足道的愿望,即便即将死去,他依然真诚地祝福他的朋友幸福快乐。这样纯洁善良的孩子,怎么能不让我们心痛,不让我们爱!

    小说还有一个人物让我们不能忽视,就是奥利弗母亲的妹妹——罗斯。她虽然不是孤儿,但是却也命运坎坷,从小寄人篱下地生活,直到遇到好心的梅莱太太收养了她,给她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可以说她是幸福的,那圣洁的灵魂让她即便身体历经磨难,却仍然以坚强的意志忍受上天施加在她身上所有的不公,依然充满爱,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便是对被众人误认为是小偷的奥利弗,她也是用那颗金子一般的心灵去面对他,感化他。当得知奥利弗遇到危险,被一伙坏人挟持时,这个勇敢的姑娘,用她的智慧及勇气最终把她在世上唯一的亲人救出苦海。她与哈梅里相爱,但当哈梅里向她求婚时,却被拒绝了。原来善良的罗斯觉得哈梅里出身高贵、聪明有才,又有很多有势力的亲戚提携前程远大,而自己出身不明,与哈梅里结婚只会影响他的前程,在社交场上给他带来耻辱。她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好姑娘,她的纯洁善良,她的坚强勇敢,无疑是狄更斯塑造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物。

    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人有着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内心,即使误入歧途也会在本性之善的驱使下战胜自我,回归正途。在儿童的世界里,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童心永远是清纯、理想和美好的,理想就像小伙伴在不远处招手,孩子们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奔向幸福,表现出一种儿童式浪漫的社会理想。

    二、屈服于悲惨命运的孤儿

    贼窝中有个值得人注意的角色就是聪明、伶俐,外号“逮不着”的道金斯,古怪中透出正常的他,无法应付这个社会,是这个吃人的社会把他变成这个样子,他要一点不差地回敬这个社会。审讯他的场景就像是一场闹剧,但却发人深省,他出场的时候犹如枪炮上膛,接踵而至的问话显得滑稽可笑,有点荒唐和不合时宜,但话里透出几分哲理。他以作贼为荣,他说:“贼?贼又怎样?我还羞于干别的呢!”可以说,在这些人物的描写上狄更斯与其是在强调他们的罪恶,更不如说是突出他们与社会为敌的一面。“逮不着”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正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教育环境,尤其是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读者读后被激发出来的不是对他们的恨,而是对他们的无限同情!和他们有着相同遭遇、以及悲苦命运的儿童又是何其多啊!

    文中另一个机灵活泼的“身手敏捷”的人物——恰利·贝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所有命运悲苦的孩子一样,从小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偷窃成了他生存下去的保障。他和强盗、小偷生活在一起,早已丧失了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善恶正误之分。但在文章的结尾,面对杀死自己同伴的魔鬼,一丝觉醒似乎给了他“出卖”了他的“朋友” 的勇气,“你们仨作证,”少年挥动着紧握的拳头,大声说道。说话间变得越来越激奋。“你们仨作证——我不怕他——如果他们上这儿来抓他,我就把他交出去,说到做到,我马上告发你。他可以为这事杀死我,要是他高兴的话,或者是有这份胆子,可只要我在这儿,我就要把他交出去。哪怕会把他活活放进锅里煮,我也要把他交出去。杀人啦!救命啊!你们仨谁要是有种的话,就给我帮帮忙。杀人啦!救命啊!把他抓起来!”人性的觉醒,使得他在最后时刻反戈一击,勇敢地向黑暗势力奋起反抗。

    从道金斯和恰利·贝茨的形象塑造来看,他们明显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阴暗面,他们的劣根性并非是他们与生俱来所有,而是他们面临堕落和饿死的抉择时,这个颠倒黑白、不分善恶、邪恶势力无孔不入的社会未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眼睁睁地把他们抛进无底的深渊所致。

    狄更斯从对下层社会的出色描写和对两个世界的对比中给我们展示了黑暗和光明相对照的一幅完整的图画,使我们达成共识,那就是全社会应该向孤儿伸出援助之手,保护儿童的正当权利。狄更斯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孤儿形象,他们卑微、他们偷偷摸摸地生存,所有人都漠视甚至厌恶他们,可是追其根源,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变成如今的模样?到底是孩子们自甘堕落还是这个“吃人的社会”逼得孩子们不得不把手伸向别人的口袋,这是在狄更斯给我们讲述了各种类型的孤儿悲惨遭遇,并强烈地抨击了黑暗的现实后,人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如果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有人肯低下高傲的头颅,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如果在他们走向光明或在黑暗中犹豫不决之时,有人肯花费一点时间去指引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那么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狄更斯在其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孤儿的不同命运:无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賤的;无论最终获得幸福,还是遭遇悲惨。他描述了经历不同的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需求,其目的都是为了唤起社会对这些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向全社会呼吁要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狄更斯嫉恶如仇,他正是站在人道主义一边,感同身受地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孤儿形象塑造,来对社会的罪恶势力加以冷嘲热讽,大胆地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给我们展示了孤儿们生存的真实现状以及“吃人的社会”的残酷现实。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朱虹.狄更斯小说欣赏[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佟尧(1994- ),男,黑龙江桦南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