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常识
  • 生活技能学习
  • 安全知识
  • 理财知识
  • 礼仪知识
  • 节日知识
  • 旅游知识
  • 健康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生活 > 安全知识 > 正文

    探索实践教育理论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人才

    时间:2021-01-18 09:09:1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师资培养也在不断向前迈进。但是,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全面审视和梳理近年来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不难发现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都足以胜任教学工作。本文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旨在探索音乐教育理论,并利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不断完善,并最终建立良好的音乐教育基本机制。

    关键词:音乐教育;实践;人才培养

    音乐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计划与培养内容、计划的组织与实施等,都要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学者,必须不断发挥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提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理论,并积极付诸实践。本文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旨在探索音乐教育理论,并利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不断完善,并最终建立良好的音乐教育基本机制。

    一、音乐学科的特点与音乐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科特点。以构成音乐语言的诸多要素为例,声音在经过选择之后,形成音阶、声部等;音乐在表现过程中又分调式、调性等;在欣赏过程中要注意音色、节奏、节拍等;在创作过程中要涉及织体、曲式结构等。一般的人不经过系统训练,无法进入音乐的专业领域。并且,不是进入了音乐的专业领域后,就意味着这个人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高师的音乐专业不但要培养音乐人才,更要培养能教书育人的人才。

    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类似,音乐也是人类对世界的重要认知模式之一。但音乐有着自身独特的认知作用和表现方式,它是属于听觉的艺术,它的逻辑是数学等学科无法代替的。因此,音乐课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的。然而,在我国,音乐课地位无法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提并论,有时甚至只是少数的所谓“艺术生”、“特长生”的专利。让音乐走进每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大量高水平的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基于上述认识,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将学术性与师范性良好融合的高素质音乐人才,是当前高师音乐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音乐本身有特殊性,与之密切相关的音乐教育也有着在艺术实践、教育实践方面的特殊性,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未经过师范训练的人,即使在歌唱、演奏、舞蹈、作曲等方面具备一定才能,却很难将自己的知识完美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指导学生对具体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类似的,缺乏师范专业训练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律动教学与音乐游戏活动,或是培养学生结合听觉与节奏感的综合能力等,都会发生无法准确表达或指导的现象。而这样的教师,更不用说组织得体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启发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音乐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学生形成一种生活的乐观态度。因此,音乐教育人才是十分特殊而关键的,只有把握了高师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结合目前各阶段音乐教学的目标,在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中有的放矢。

    二、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的滞后

    对于音乐基础教育而言,目前许多人存在认识误区。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内,都认为音乐教育可有可无。这是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理论有偏差的表现,也是对素质教育的忽略,对全球化下未来人才要求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的表现。当前,在中小学中大力开展音乐教育动力不足。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而言,音乐是人的教育,西方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就曾指出:“每一个以《学校儿童音乐教材》的精神为孩子和青少年工作过的人,都会发现《学校儿童音乐教材》有一种人本主义的影响,这远远超于音乐的功能之上①。”国内某些高校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师范类教育状况不够了解,对音乐师范教育的内涵也不十分清晰,仅仅将学生作为未来的“教书匠”这一角度出发,以灌输知识、训练技能为核心组织教育过程。教学过程没有基于学生作为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需要出发,忽视了师范人格,师范情感在学生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认知、感悟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2.管理模式的制约

    旧的教育理论下形成的旧管理模式仍在惯性中运行。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诸多方面对学校教学进行控制,人力和物力资源得不到最佳的配置和最高效的利用,或是不合格的教师得不到清退,或是音乐教育资源大量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师范学校在开设专业、招收学生的数目上,不能获得市场的第一手资料,而是根据有关部门的指令盲目开设招收,造成就业率的波动,使学校的办学质量与规模都受到影响。

    从中小学角度而言,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科目,忽视音乐教育,否认审美教育,造成偏科现象。这种现象又导致了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与专业素质之间有深深的鸿沟。尽管经过音乐专业能力的数年训练,学生在毕业时音乐教学能力依然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同时,学生忙于应付技术的习得,必然不会有足够的精力进行理论的钻研,只能使我国音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陷入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管理模式的建立必将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3.物质条件的限制

    物质条件往往也是理论发展的阻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往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如,德国就有卡尔·奥尔夫这样的音乐教育者,而其经济发展也有目共睹。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一,各地的音乐教育也势必有发展的不平衡。没有足够的音乐教育设施、教学器材设备,也就必然不可能为人们的音乐创作提供强大动力,音乐创作是音乐教育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没有足够的音乐创作做基础,也就不可能熏陶出有活力的音乐教育理论。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我国还十分明显。在大城市中,音乐师资的配备趋向饱和。而在起步晚、苦难多的农村、偏远地区,音乐教师则普遍缺额。这个问题很严峻,且在近期内较难解决。当前,培养大批具备合格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具有高尚师范人格的音乐教师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积极推进、实践音乐教育理论

    1.变革观念,借鉴经验

    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能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实践需要理论进行引领和指导。反之,实践又是理论的基础和先导。要减少实践的阻力就必须转换观念,变革思想,端正过往轻视音乐教育的片面看法,拿出有所作为,积极进取的态度。理论研究者要拿出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走出误区,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如,将音乐与当地文化相结合,采用更为个性化的音乐教材等。同时拿出全局性眼光,恢复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文学科中的审美与创新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公民而努力。

    2.结合实际,建立体制

    音乐教育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对教学第一线中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总结与分析。以教材为例,高师音乐教学的相关材料与手段应当尽量丰富,从而扩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而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育者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将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教材的人文内涵相结合,在教材与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等方面探索新的理论,在教材与学生的师生互动、个性表现方面寻找新的思路。

    从体制而言,要鼓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音乐教育形式,实施灵活的学分制度和考核办法,遏制“补学历”、“混文凭”的现象。鼓励高师师生在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上大胆创新。如,开放学习时间,开放课程目标,开放教学方式等。将音乐教育学、计算机音乐、钢琴教学法等新内容引入课程。要抓紧建立和完善新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机制,形成系统而有活力的新型体制。

    3.增加投入,改善机制

    首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高师音乐专业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图书资源、琴房、汇报演出大厅、教学实习基地等。其次,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联系的,动态的机制,教育者应该多相互交流、学习与借鉴,在知识升华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思想碰撞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同时积极获取学生的回馈信息,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并进行记录、诊断和分析,进而不仅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也获得理论创新的实践积累。

    回首我国音乐教育的过往,再眺望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措施,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既有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变革上,我们仍然有许多的思考和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课题编号:HB13YS028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