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常识
  • 生活技能学习
  • 安全知识
  • 理财知识
  • 礼仪知识
  • 节日知识
  • 旅游知识
  • 健康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生活 > 安全知识 > 正文

    英德成长小说的异同比较

    时间:2020-12-29 21:06:5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成长小说是一种描述主人公成长历程的小说类型,起源于德国并逐渐成为西方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英国文学界涌现了不少成长小说的优秀作品,与德国成长小说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格局。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历史起源、主题思想、形式与叙事以及发展等各个方面分析英国、德国两国成长小说的异同。

    关键词:德国成长小说 英国成长小说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成长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十分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小说类型。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种类型小说的原始模型。成长小说描述的主角几乎全是男性,他们从幼年到成年,从天真幼稚到成熟老练的过程基本上是:要么踏入社会上当受骗、受尽折磨而逐步认识到人心不古、仕途险恶,要么经过某些重要变故而醒悟、改变,正是由于这种醒悟、改变使得故事的结局趋近完美。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历史起源、主题思想、形式与叙事以及发展等各个方面分析英国、德国两国的成长小说的异同。

    一 成长小说的历史起源

    德国18世纪下半叶的狂飙突进运动文学受到英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的很大影响,已经开始崛起的民族意识,广大民众热切期盼民族文学,渴望通过文学表达那种对于德国统一迈向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在这个阶段,德国的思想家歌德、哲学家席勒等大力倡导成长教育的观念。他们觉得要想拯救并改造社会,只有通过对民众的修养以及个性进行改造才能实现。德国向来都非常注重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对人进行改造的目的,成长小说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歌德是德国成长小说的开山鼻祖,他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其中上部讲述的是关于威廉的学习阶段,下部讲述则是关于威廉的漫游阶段,这也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的两个关键时期。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歌德本人的生活阅历以及见解,他要向读者传达的是:年轻人要想成长务必多经历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多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其实在德国之前英国就已经出现过以成长为主题思想的文学,然而那时成长小说的背景并不存在,因此并未被归类为成长小说,所以目前有许多专家也将其称之为成长小说,如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所以有的人也把成长小说称之为流浪汉小说。在此以前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也有着成长小说的痕迹。它是英国文学历史最为典型的一部关于宗教寓言的小说,同时又是一部民间文学类的小说。英国的文学向来都非常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这是由于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崛起对于少年儿童的社会能力有着更高的标准,另外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于创作小说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19世纪末期成长小说开始大量出现,这种类型的小说逐步传入美国并且在那里得到更大的创新与发展。

    二 成长小说的主题

    由于人们非常关注成长的话题,所以引起了人们对于成长的思考及其文学创作的关注。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使得英国的小说非常关注对于体验个人成长,并且将其提升到文学主题的高度。芮渝萍教授觉得,普遍关注体验个人成长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她的观点和文学翻译家杨武能的观念截然相反。杨武能觉得,成长小说的主题侧重关于成长的原因是,小说中的主角经历了各种的歧途最终走上了正道,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觉得成长小说的文学主题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和小说的内容是相同的。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生活中非常平凡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思索以及逐步成长的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时常迷惑、莽撞,犯下种种错误。这些错误总是能让他提高认识、逐步调整,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讲述了生活中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及其人性特点。作者觉得小说应当揭示人性以及事物的本质。德国的成长小说中描述的青少年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他们对于将理想变成现实总是胸有成竹,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冲突。导致他们的理想不断幻灭、沉沦甚至被社会抛弃。但是英国的成长小说更加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必须学会如何与社会融合与妥协,青少年应当掌握实用的技术以及各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小说中坚强又有文化、思想认同的青少年形象被刻画出来。这是一种经验主义至上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英国中产阶级普遍拥有的意识形态,主要关注于教育乡绅子弟。

    大部分德国的成长小说描述的是富家子女走进社会接受教育逐步成长的。但是英国的成长小说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则大多描述的是贫困子女的成长过程。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都是成长小说。小说描写的主人公都是社会底层的孤儿,通过他们所历经的种种磨难以及成长过程,充分揭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阴暗面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也歌颂了广大中、下层老百姓的善良、勤劳、自信的种种美德。

    最初的成长小说中的主角全部是男性,男主角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利用女性,或者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抛弃女性。而英国的成长小说关注了女性的成长话题。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产生了一些影响力非常大的女作家及作品,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及夏洛蒂·勃朗特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在这些女作家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和男性一样有着非常独立的思想,不断在寻求施展才华的舞台。然而很多时候,她们寻求爱情与成长无法分离,往往结婚之后其成长的过程也就宣告结束。而对于女性的成长话题在德国的成长小说中则很少触及,如德国儿童和青少年文学作家米雅母·普雷斯勒的小说《苦味巧克力》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关于女性成长话题的小说。

    三 成长小说的形式及其叙事

    从形式方面而言,德国成长小说的类型之间有着非常严格的界限;而英国的成长小说,其类型之间的划分十分自由,更加包容。根据巴克利《青春的季节》中的观点,广义上而言,英国的成长小说和青春小说是同一种类型的小说,它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英国文学中成长小说历史悠久,对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如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模仿了英国作家理查森《帕美拉》的形式。所以英国和德国的成长小说互相有影响。

    从叙事的方式上而言,成长小说能够称之为一部编年史,它也是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重要事件的记载。通常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载小说中主角的成长情况。其命运的起伏、与他人的接触,以及自我的矛盾冲突均为小说记录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因为体现了现实生活的不同经历,小说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往往都让人相信。此外,因为成长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人物,叙事方式以及情节相对主人公的活动而言往往是次要的。因此通过对话来讲述故事是该类型小说的另外一大特点,这样的话可以让读者觉得小说中的情景更加真实可信。主人公由于与他人谈话得知的事情读者也能得知,所以读者将会对所发生的事情产生与主人公相同的见解。

    成长小说通常传递的是:年轻人应当多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现实生活当中逐步成熟、长大。小说的结尾通常比较正面,但是也有部分小说的结尾是主角死亡,留下没有实践承诺的遗憾。然而对英国与德国的成长小说进行比较之后会发现,德国的成长小说的结尾通常是开放式的,对主角的未来并没进行安排,它仅对主角的逐步成熟以及未来的生活做充分准备,但是没有继续讲述那种生活。例如,尽管维廉·麦斯特非常刻苦地学习,然而最终一事无成,证明他不具备艺术才华。然而,英国凡人成长小说的结尾通常是比较融合的,如英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伊丽莎白最终克服了刻薄与偏见,而达西最后也改变了贵族的那种傲慢。经过学习与努力,双方均更改了自己原有的缺陷,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成长的故事往往比较圆满。

    另外,英国的作家往往注重讲述主角和外在自我产生冲突进而确定自我身份。而德国的作家非常关注描述主角的内心的思想斗争。主角的冒险历程被当成是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的象征,也是作者以此传递道德观以及社会观的一种方式。德国的成长小说叙事方式往往是宏大而壮阔的,历来侧重发掘并书写重大命题与题材。如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便传承并且超越了该传统,通过对主角米夏的成长经历的塑造,作者对于那段远去的历史再次进行了审视,对人性进行了反思,进而实现成长的目标。

    四 成长小说的发展

    德国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前的成长小说注重对人物的道德进行塑造,对于外部环境及对人物的内心以及现实生活的描写则较为缺乏。如格里美·豪森的小说《痴儿历险记》描写的是一个痴呆儿童,作品通过他的视角来揭示战争中的暴行和丑恶的人性,将士兵的暴行和基督的教义进行对比,希望引起读者的思索、分辨,从而实现基督教义对于人们内心的改造。该文学传承了德国传统哲学中的神秘主义超验说以及唯意志主义,也就是人是认知与意识的主体,人对于所见所闻只能是被动接受,获得知识并非依靠外部经验而是在自我内心寻找。德国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后的成长小说逐步关注人物的教育,从内心改造转为外部经验,注重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寻求知识并改造人格,试图通过人物逐渐融入现实社会以消除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如在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作者将个人的内心体验折射到整个时代,少年维特最终走进了现实社会,从幼稚到成熟。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主角热爱非常广阔的天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发向上,终于走上了进取的人生征途。

    成长小说最为流行的时期是19世纪欧洲,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中产阶级进一步掌控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他们渴望获得一种安稳的生活,这意味着需要得到文学的启发。于是成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产阶级内心的渴望。小说中的主角往往是从一个低层的工人阶级最终成为受人尊重的一名绅士。他们也普遍认为安稳的中产阶级生活是最为理想的选择。然而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后期,作家则更加热衷于现实主义文学。悲观主义逐渐取代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普世价值。

    英国进入20世纪后,其成长小说出现了比较大的转变。如在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中,作者讲述了一个人历经挫折与磨难之后对于成长发生了怀疑,然而这种无法摆脱的枷锁其实就是人们内心的矛盾,作者将其称之为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小说通过讲述主角和四位女性的来往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矛盾以及人性束缚之下内心的苦闷。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传统的成长小说也有较大差异,小说通过讲述主角的艺术成长经历,探讨了生活和艺术、社会和艺术家之间的微妙关系。小说运用了非常多的内心独白的叙事方法,作者通过风格迥异的语言来展现主人公成长的不同阶段的内心感情,提倡突破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关注生活细节,从而使读者获得精神感悟、境界得到提升的效果。作者的这种观点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进一步拓宽了创造成长小说的思路。

    五 结语

    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的传统成长小说,充满了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人文关怀的艺术特征。伴随时代的不断变迁以及快速发展的小说理论,成长小说的发展也是百花齐放。除了关于女性、黑人、种族、战争以及科幻等各种类型的成长小说之外,传统的成长小说中对于审美的教育功能逐步弱化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残酷性被不断揭露。而伴随社会的快速变迁,成长小说也具有了对应的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创新能力,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杨武能:《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逃避庸俗》,《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3] 金新利:《从探索者到迷惘派——几篇成长小说之比较》,《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 翟永明:《成长·性别·父权制——兼论女性成长小说》,《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于丽丽,女,1982—,山东乳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