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励志文章 > 正文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 [浅谈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历史思考]

    时间:2018-09-03 11:21:4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马克思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又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自在自为运动着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实践,一方面为人类改造、创造和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又为人类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最终的动力,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实践,人们在不断改造、认识自然界的同时,又不断改造、创造和理解着人自身—他的生物结构、社会关系和思维方式等等。实践构成了现实世界的本质,也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本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激情等等不仅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肯定”。

      实践本体论是在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哲学发展成熟中形成的本体论范式。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

      一、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萌芽

      1839年到1840年,马克思致力于研究古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哲学,并于1841年3月写出了以《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的博士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马克思首次以理论批判为前提,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为核心提出了“实践”这一概念,这时的概念是马克思实践观的雏形,是观念领域的实践,是一种理论批判活动。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发表了大量论著,从社会现状中体会到仅仅用理论的批判不足以改变腐朽的现实世界和麻木的人。马克思创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他在导言中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当然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认识到仅仅依靠理论的批判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把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改变现实的社会。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入手,批判黑格尔学说与实际生活的脱节和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主张深入社会的物质生活,立足于市民社会来理解国家关系。“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在马克思看来,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因此,要真正摆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必须首先摆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在《德法年鉴》工作期间,马克思已作为一个革命家而进行活动,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从研究经济现象和各种经济学理论出发,提出并运用异化劳动的理论与方法,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及其本质做了相当深入的剖析和批判;从唯物主义立场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否定性辩证法进行批判与改造。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即生产劳动,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人的实践,构成了关于人的科学的基础,也是解决理论难题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说:“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全部历史运动”的基础上诞生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为现实。这些都表明,马克思正在向科学的实践观接近。

      1844年9月~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实践观从萌芽到确立的过渡。在著作中,他们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强调实践在改变现存事物中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生产实践改变的是物质存在的形态,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二、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确立

      马克思于1845年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提纲》的创作意味着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同时也标志马克思哲学观的形成。在《提纲》中,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范畴为中心,论述了主体和客体、理论与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哲学的功能等一系列基本原则。“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则把客观世界作为人改造的对象,人作为改造世界的主体,离开了实践活动的人就不可能存在任何认识。

      《提纲》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从根本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局限性,从而阐发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里的实践不仅是纯粹的理论批判,也不仅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是寻求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总结自己的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时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然而又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不断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和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探索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使传统哲学的问题始终徘徊在“解释世界”的领域。马克思从实践高度科学地解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不应停留于“解释世界”的层面,还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对世界的改造中去。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找到了理论通向现实的道路或者说是找到了现实的主体力量即无产阶级,并将其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自己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实践思维方式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合理地“解释世界”是有效地“改变世界”的前提和手段,“改变世界”才是目的,最终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三、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深化

      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哲学巨著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延续和展开,使科学的实践观系统化。这部著作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哲学领域发生了变革。

      马克思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由于生产资料的满足又引起了新的需要的发生,才能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可见,人类社会与历史的发展寄托于人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倘若人类生产活动停止,人类社会与历史也将灰飞烟灭。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见他始终将物质生产和满足物质生产后引发的新需要,视为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历史发展的根基。马克思把生产实践从其他实践中划分出来,将物质生产作为历史的基础,并对此作了科学分析。

      《形态》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意识,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和现实的矛盾,产生于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的矛盾。社会交往形式以及统治阶级的条件同走在前面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愈大,统治阶级的意识就愈加虚伪,和现实的矛盾就愈大。人们的意识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形态》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国家,指出国家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发展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生产的发展造成不同阶级及他们之间的斗争,国家正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统治阶级的“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只有生产高度发展,分工和阶级消灭之时,国家才能消灭。《形态》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革命,指出革命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的产物,“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革命。”革命的任务是为生产发展开辟道路,打倒表现和维护过时的交往形式的国家和法、以及统治阶级。革命斗争的结果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阶级状况决定的,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和实行革命的阶级,革命不可能产生,产生了也不会成功。

      《形态》要求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指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就能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它正是从物质生产出发对各种社会现象作了科学的说明。

      《形态》从物质生产出发说明阶级,指出阶级的存在是由于生产的相对不发展,是和有限的生产力相应的。生产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必然使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少数人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多数人,经常为满足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而进行斗争。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对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并由此建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破产。至此,我们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而且完成了实践本体论上的革命变革。

    有关的专题